前面我们已经说了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就是自我接纳,同时,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既能接纳自己又能信赖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说明了我们已经把他人看成是我们的伙伴,把他人当作伙伴也就能够与他人的这个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我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也就是共同体感觉,但光有这两点的共同体感觉还不够牢固,必须有第三点: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但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者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用的一种手段。而并非无私地为了贡献本身而贡献。这和《爱的艺术》里所阐述的: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是同样的观念,真正的爱是我付出爱后会创造出新的爱,并不是为付出而付出。
就像在家庭的这个共同体里,有的妻子一生都会任劳任怨地干家务,有的甚至享受这种干家务的过程。她们之所以能开开心心做家务,就是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是在为这个家庭贡献,她对这个家庭有用,从中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所以才能心安理得地做下去。如果不是这样的观念,那么她就会有凭啥家务就得我一个人做之类的怨言,久了之后就会撒手不干,家庭就会产生矛盾。当然这里不是在提倡妻子就得包揽所有家务,只是说明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做家务,如果整个家庭的人都是懂得他者贡献的人又怎么会只让妻子一个人做所有家务呢。
所以他者贡献,是说我们在对他人做出贡献中体会到的我对他人有用的价值,从而拥有贡献感,也就是共同体感觉。但需要做到他者贡献就需要把他人都当成是我们的伙伴,也就是做到他者信赖,而要做到他者信赖我们就得先自我接纳,接受真实的自我,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从而有不惧背叛的勇气做到他者信赖。有了他者信赖我们就会视他人为伙伴,也就能做到自我贡献,从而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这三者是建立共同体感缺一不可的整体。
但是我们要清楚贡献感带来的自我价值并非是我们所说的满足认可欲求的这种价值。不可否认,当我们得到别人的认可,也会产生我对别人有价值的感觉,但这样的价值是被动的,我们会被动地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才能产生价值,这样的认可价值无自由可言,从而也就难以产生幸福。而他者贡献的价值来源于我们自己主动的贡献和自己的主观感觉,无需得到他人的认可,不受任何认可欲求的束缚,这种贡献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我们自己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既贡献就可以,所以这种贡献感才是自由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