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这已是本书的第五篇读书笔记了。近一个月读书、思考、反省与笔记,收获甚多,现将第五部分读书笔记呈在纸上,做如下记录与思考。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1、 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简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就说明他没有明显的自卑心理,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心理上比较平衡,他们所采取的自我防御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在做自我接纳时,一定要注意它与自我肯定的区别!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比如:你这次考试得了60分,你对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可以看出,自我肯定这种欺骗自己的方式,对学习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而自我接纳则可以使自己在反省的过程中不断精进。
著名的尼布尔的祈祷文说到:“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自我接纳就是: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那么完成了第一步“自我接纳”,接下来还要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就是——“他者信赖”。
2、他者信赖
什么是他者信赖?
意思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就是做到无条件地去相信,也许会被欺骗、被利用,却依然选择信赖。
信赖的反义词是怀疑。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他人、怀疑朋友、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那么,对方也能够瞬时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会凭直觉认为“这个人不信赖我”。这样是无法建立起什么积极的关系;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背叛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在关系中,我们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选择怀疑,因为这是自己的课题。只要记住我们的目标:是把别人当作朋友;如此一来,是该选择信任还是怀疑,就一目了然了。
把以上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这就是自我接纳;同时,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那么,既能接纳自己又能信赖他人,这种情况下,对你来说的他人就会是伙伴一样的存在。而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当然,共同体感觉并不是仅凭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就可以获得的。这里还需要第三个关键词——“他者贡献”。
3、他者贡献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都属于他者贡献。
例如:在家里,晚饭结束后,餐桌上满是餐具。孩子们回了自己的房间里,丈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只有我在收拾,没有一个人打算帮忙。如果按照常理考虑,这种情况下,我就会产生“为什么不来帮我?”或者“为什么只有我干?”之类的怨言。
但如果我思考的不是“为什么只有我干?”,而是我能为家人做什么,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随着我的心情改变,丈夫和孩子也许会过来帮忙,或至少会营造出一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正如哲人所说的:幸福就是“贡献感”。
综上所述:“共同体感觉”的建立,首先从“自我接纳”开始,也就是接受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这三点都是互为影响,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同体感觉!
4、尾声
人生中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被讨厌的勇气》正是这样一本好书,它在影响着我的世界:
因为“我”已在改变,我的“世界”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