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十年感情败给半块月饼?
一位性格温和、容貌周正、举止端庄的大学女孩与一位男同学相爱了。女孩的家在当时最发达的大城市,家境很好,而男孩出身贫寒,业务水平也比不上高智商的女孩。女孩就是喜欢男孩的真诚善良。毕业时,男孩选择奔赴边疆,女孩二话不说,硬是劝服了父母家人,自己跟随男孩扎根边陲农场。
十年的艰苦生活没能打败他们的感情。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男孩较为利己的一面也显露出来,比如他说不要生孩子,因为没有孩子日子就已经够艰难的了,而他自己还在努力追求升迁,要求女孩多承担家务。为了爱,也因为“每个女孩心里都住着一个好母亲”,母性多于妻性的好女孩对丈夫言听计从,默默付出。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女孩总是把最好吃最有营养的食物都省下来给丈夫,自己干最累的活儿,吃最差的饭。丈夫也渐渐对此一切习以为常。他有不良情绪时都向她倾诉,而她也总是像母亲一样安慰他,开导他,把自己变成一块“人类手绢”供他擦眼泪。这听着是否很熟悉?
十年后的中秋节,农场给每对职工发一块月饼。女孩当天为家务事出门奔忙了,很晚才到家。回家的路上,她幸福地想象着与丈夫一起在月光下共享月饼的情景。可是,到了家里,她才发现,丈夫已经因为抵不住馋劲儿,把整块月饼都吃了。
女孩憋了多少年的眼泪和委屈瞬间全部喷涌出来。这半块月饼,就是打断长年超额负重的女孩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丈夫毫无悔意的样子让她更加伤心。经过一夜的思索,女孩终于下了决心:长痛不如短痛,离婚,她回大城市的娘家。丈夫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已无法挽回。
现在,听了这个真实故事的人竟然都把责任归在女孩身上,什么“斤斤计较”啦,“在爱中失去自我”啦,好像她就是活该。在我看来,用各种概念和理论去对女孩的行为与心理进行“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看似理性,实则冷血。
其实,有些人可能像我们一样,在女孩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都是像特蕾莎所说的“爱至成伤”,虽然我们不是因为男女爱情而伤,是因“爱众人”而伤。
青春年少时,对真理的救恩满怀感激,爱火在心里燃烧,见了谁都想拥抱,就是这样,一点也不夸张。于是,总在寻求可以为真理作善工作见证的机会。先是为同学提供各种额外的帮助,继而因为能够保守他人隐私、不谈论别人私事而被所有早恋的女同学公认为可以尽情倾诉的对象,花费许多时间精力还要背负秘密。成年后,甚至体育老师也曾在路上遇到我时,滔滔不绝地用大半个下午对我诉说她家里的婆媳纠纷,她女儿的抑郁症,等等。继续求学的路上,身边的同学、同胞、朋友……都仿佛找到了一个精神垃圾桶和情绪垃圾桶。我总是想:真理的爱何其广大,他对我多么耐心,我也要对人有耐心。没有别的本领,当他人需要被倾听,共情地听,不要批评,总是可以的吧。
为了自己所理解的真理的荣耀,学习和工作总要争取做到最好,同时也服务别人,服侍患病的室友,安慰周围的小妹妹们,包括善待在世人看来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不识字的打工者,因为后者是弟兄姐妹。休息时间看报纸分类广告帮姐妹找工作,午餐时间溜出学校带她去面试。有弟兄在工厂里被欺负了,又得找相关机构投诉。办事人员好奇地问我:他们是你什么人?答:自己人。
然而,日渐一日地,忘记了自己力量的磐石和泉源,开始支取自己肉身的力量和所谓的“爱心”来付出,终于遭到身体的报复。经历许多不眠之夜,最后的爆发也是在一个小细节上,突然态度激烈地抱怨,被认为是“计较”。如果是一个爱计较的人,先前就不那样不图回报地付出了。但人要以善胜恶:一个错误地攻击我的人结婚了,婚后将赴美留学,我省下钱换了一张一百美元,送给她随份子,让她路上用。因为有事外出,我未能参加她的婚宴。她被感动了,后来还向我道歉。
打垮自己的不是世人恶意的曲解和毁谤,而是“自己人”的误解和攻击。
但真理书上说: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ALL men)恨恶。
一位受到很多逼迫和误解的法国姐妹写道:要想服侍你的邻舍,就得有断头台上的牺牲。这种牺牲不是舍命,而是舍己,肉身的老我不断受到对付的过程。
这一切给健康带来的损害决定了后半生将与疾病和药物为伴。但真理是慈爱的公义的,在后来的生涯里不断赐予侍奉上的成功与尊荣。
在家人身边,遵从家人的意志,他们希望我手洗纺织品,我便几十年如一日用手搓洗家里的每件纺织品,直到近年来才开始将床单被套等大件交付洗衣机。搓洗衣服和其他家务使双手变得粗粝,但心灵要保持柔软的质地。于是,早起从容地洗衣服,一边与真理对话:我过去错在哪里?可以学到什么?上文那个女孩的故事便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不能靠人自己的力量去爱人,不管爱的是谁。人的忍耐总会告罄,只有真理的恒久忍耐才可靠。让你受大误解大冤枉大委屈,就使你明白为什么永远不可议论人批评人,因为人的局限,一张口就会扭曲事实。人不是全知的,而且自私,但你若相信‘父亲知道我’,就能‘什么也不说’,不跟人争辩。人的道德教育告诉你行善要奋不顾身,毫不利己,但真理只教你爱人如己。故事里的女孩对男孩还是有期待的,寄全部希望于对方的真诚善良,所以失望。你一定要学会只求告真理,不苛求于人。真理的力量才能感动人心,使人改变。”
是的,自己错了,虽然错得似乎真诚,但仍然有损。靠着肉身的善行,无法引人热爱真理。没有像本文提到的那个女孩那样堕入情网一去十年,已经值得庆幸,因为在自己生命的那个年龄段以及后来的岁月里,都致力于服务家人和众人。这份爱所留下的伤痕,可以使自己在面见真理时少一些愧疚,但是—这个但是很重要--绝对不能靠这些爱的善行得救。得救一定只靠父亲的恩典。
一切都会过去,只有大爱会留下来。保罗师兄在书上所说“常存”的三样之中,爱是最大的。
忍不住想:如果故事里的那个女孩和男孩懂得信仰真理,用真理的爱彼此相爱,结局一定很不一样吧?重温他们的故事,感到一种心灵的负担:我们真的需要天天为所有人能够听闻“好消息”而代求。像女孩那么愿意付出爱的人,若用这份心对待真理,该有多大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