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这个词来自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现在看来,移情只与传统的精神分析有关,并不适合其他理论。很多传统精神分析技术都基于对移情的理解。因此,移情意义的变化对实践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精神分析技术的几个重要的方面,这些技术都是基于对移情的传统理解,我们将它们与主体间理论进行了一番对比。弗洛伊德区分了能够发展出移情性神经症的患者以及那些自恋性神经症的患者。传统精神分析将那些能够发展出移情性神经症的患者视为精神分析的适用对象,而自恋性神经症的患者被认为是无法分析的。然而,从主体间的角度讲,是不是治疗的适应症,不是基于患者是否发展出移情性神经症,而是基于咨访关系的特质。正如stolorow 所说,是否适合接受治疗要看“患者最需要被理解的部分与治疗师能够理解的部分是否匹配。我相信, 在原则上来说,任何神经系统发育健全¹的人都可以被分析”,传统理论对积极(性)和消极(攻击)移情的描述已经不再是定义患者潜在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很多患者都会很明显感到自己对治疗师有积极、消极、关乎性的或攻击的感受;但是我们不能假设成功的治疗就是分析出一个消极的移情。当患者可以觉察到自己对治疗师感受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在当下的关系背景中,结合咨访双方的经验组织原则,探讨这些感受。
为了促进退行的发生,传统的精神分析会让患者躺在舒服的长椅上进行自由联想,治疗师也要恪守中立克制的原则。退行可以促进童年时期的冲突在当下的治疗关系中重现。既然主体间心理治疗不会在当下的治疗关系中重现患者与性及攻击渴望有关的无意识冲突;所以,我们也放弃了这些旨在促进退行和移情神经症形成的各种技术²。
基于移情的传统精神分析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即患者对治疗师的积极或者消极情感必须在咨询结束之前得到解决或解释,我们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患者对治疗师的反应是某种神经症性质的歪曲,这种歪曲是患者内心世界的移置或者投射。从主体间的角度看,所谓的治疗结束只是面对面咨询过程的中止,虽然常规的面询中止,但是关系仍是继续存在的。这个结束不是彻底解释,只是分离而已³。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从主体间的角度看,有关主体间场的讨论从来不会只关注一方(患者的移情)而忽略另一方("治疗师的反移情)。很多心理学的论著都探讨反移情是否会阻碍心理治疗进程以及可否帮助我们获得患者的重要信息,但是这种讨论仍然是以"孤立心灵"为基础的。主体间理论将主体间场视为一个动态系统,治疗关系会受到双方无意识组织活动的影响。如果我们将移情和反移情宽泛地定义为无意识组织活动的表现,那么恰如Orange等人的观点 :“很明显,移情是由治疗师和患者同化治疗师的经验组织结构共同决定的⁴。”或者说,.在当下的治疗关系中,治疗师的行为,以及患者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组织原则对治疗师的理解就构成了移情。综合而言,移情和反移情来自于互相影响的主体间系统。移情和反移情是治疗师同患者间"关系"的本质。
¹神经系统发育健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联想到前些天在哲学入门中看到的"怀疑论",因为在怀疑论的观点中人与人的沟通基础都被推翻,我试着找到这个人与人沟通的本质,后来就想到之所以我们能沟通,跟我门拥有同样的文化、生活在同样的世界关系并不大,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同样的神经系统,此刻读博斯克的作品产生这样的联想虽然同样的环境别人不一定有同样的想法但是大概方向同我一致的人肯定会有。
²放弃了这些旨在促进退行和移情神经症形成的各种技术,移情神经症是经典理论的基石,把它否定了难怪IPA那些老古董会强烈的后对科胡特、史托罗楼等人。
³结束不是彻底解释,只是分离而已。你我分离但你对我的影响不会消失——存在文义哲学思想。
⁴很明显,移情是由治疗师和患者同化治疗师的经验组织结构共同决定的。我把这句话加粗了,因为在我看来自体、主体间理论与经典理论的根本性区别就是分析师看到自己,认识到即便是把自己当成镜子也是无法从两人的主体间场中彻底消失,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