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这里是Rorping,一位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世界的终身学习者,这篇文章是[破冰思维漏洞]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前提预设】,你会明白【前提预设】这个思维误区,学会辨别哪些思维模式是【前提预设】误区,文章会收录在对应名称的专栏下。
专栏学习目标:知道哪些思考是思维盲区的体现
专栏文章受众:高等教育阶段学生 职场新人 希望提高认知能力的同学
专栏主题:通过实例学会辨别哪些思考方式是思维盲区的表现
账号定位:研究思维提升,沉淀思维模型
前言:
叔本华也是我最喜欢的哲学家在《人生的智慧》第七章中说的一段话,你们也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这段话: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就学会了察言观色,长于待人接物,所以,能够驾轻就熟地处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那么对于智力和道德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它说明这个人是一个平庸之辈。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在处理这类人际关系时,举动显示出惊讶、疑惑、笨拙和颠三倒四,反而说明他所具有的素质更高。
引: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如果一个10岁小孩就懂得客人来了的时候向客人问好,给客人倒茶,我们往往认为这孩子有教养,真懂事,情商高。
反驳观点: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反驳理由:因为这里所谓教养、懂事、情商更近似于无理由的接受和模仿
理由解释:孩子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些规矩,为什么要是这些规矩,而是在父母和环节的影响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眼前的情况,不得不接受了”按照家长教的方式向客人问好是有礼貌的”这个前提。
类比例子: 我们都对1+1=2这个等式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天都会用这个等式进行计数,很多人也习以为常地认为这个等式是公认地正确,是常识,是公理。
我们往往会因为大多数人认为正确(受周围人影响)因为老师这么说的(权威思维)因为它显然对(见得多)就默认它正确。
实际上,1+1=2来源于皮亚诺公理系统,它是通过五大公理推导出来的,是推论。
解释例子:默认前提往往是对理解和思考缺乏的妥协,这更像是一种取巧的方式来习得社会生存技巧,虽然最终目的能够达成,但这与理解社会运作机制后的行为选择显然是不同的
类比举例:好似某些人工智能识别坦克和飞机一样,这些人工智能所构建的模型实际上是在识别天空的蓝天色。所以我们说人工智能并没有理解人类的知识,他只是通过找到的某些微妙特征对人类知识进行模拟,虽然在达成的效果上和人类的知识相近甚至超过人类,但对于前者,环境哪怕发生些许改变就会失效。
结论:对于引子中那个10岁小孩来说,显然他是没有能力理解为什么我要去给客人倒茶,向客人问好,给客人敬酒的底层原因,所以就像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知识的模拟一样,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规则,他只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眼前的情况不得以的取巧与妥协。
现象描述:生活中,很多人觉得智商高的人情商却不高,名校出来的人,能力却不行
类比例子:这就像我们认为一个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是头硬,是杠精
提问解答:如果你很好地理解了我上面讲的【前提预设】的思维盲区,你很容易明白:这个问题并不是情商高低的问题,也不是智商拉低了情商。事实上,”聪明人“更容易看清事情的规律,更喜欢依据自己得出的规律做事情。(为了防杠我解释一下,这里的”聪明人“不只是说智商高的人,我更想说的是经过大量训练和思考,思维层次更高更好的人)
反例列举:知乎[二本学生还有出路吗?]这个问题,提问者基于自己的观察得出:学历高的人生很多一帆风顺,学历低的人生大都一路低谷,才得出二本学生没有前途的结论,来知乎上问这个问题以寻求情绪的满足
这样的提问还有很多:
疑问扩展:
看了上面文章有同学可能会想:既然预设前提会桎梏思考,那我放弃所有前提好了
疑问解答:
想法很好,放弃一定的前提的确是我们创造灵感的来源,但忽略了一个问题,不管你想不想,我们做任何决策和思考都必须以过去的经验作为依据,也就是说你必须依据一定的前提去认识一个事物。
例子列举:
还是上面提到的 [二本学生还有出路吗?]这个问题,提问者假如没有“学历高的人生很多一帆风顺,学历低的人生大都一路低谷”这个前提自然也不会认为二本学生没有出路,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结论:
所以关键不是你有没有前提,
SO, HOW?
引:
细心的你已经发现,修补思维漏洞的关键在于在正确认识背景下,选择正确的决策依据才能正确做出决策。
方法提出:破解思维漏洞的第一步在于自我提问
方法内容:问自己刚刚得出的结论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依据?
方法提醒:刚开始你会发现自我提问非常艰难,甚至不知道如何判断什么是你决策的依据,什么是你得出的结论,这很正常,
因为自我提问的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和练习的知识,多思考,多去做,不要纠结在一个分析过程上,分析不出就跳过,记住这不是考试,不是你不会就零分,你的目标是学习自我提问。
方法提出:破解思维漏洞的第二步在于对比更正
方法内容:对比更正仍是自我提问,只不过提问的角度和方式都有所改变,在这一步,你问自己,你刚刚的依据为什么对?在这个提问过程中,你会联想起很多知识来论证你的观点,同时也可能会蹦出判断得到这个依据不合理的知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去阅读这个话题下经典的书籍,之后回来再一次地自我提问。
方法提醒:很显然,第二步需要你拥有判断你自己思维正误的知识储备,所以多读书,读好书仍然是必备的。
方法提出:破解思维漏洞的第三步在于实践
方法内容: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发给你的朋友看吧,让他们给你挑错。这个方法其实能达成两个目的,你将想法写下来的过程本质是费曼的过程(不知道费曼技巧的朋友等着我的文章,跟大多数文章的理解角度不一样),简单来说:你写作的过程会调用很多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知识之间可能会出现互相补充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相互补充的知识意义在于丰富了你原有的认知,相互矛盾的知识意义在于帮你发现了漏洞。
而发给朋友看,本质是利用别人脑子中知识为你提供反馈,帮你丰富原有认知和发现漏洞。
方法提出:破解思维漏洞的第四步是循环
重复上面三步
通常,这个循环圈重复次数越多,你的认知就越本质。但千万别忘了多看书,多输入,有间隔的思考,以输出促进输入,这些才是循环的根本目的。
看完文章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点赞收藏
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学习的关键在于反馈,请你花时间想一想下面这个提问是以什么为前提的,他们的前提为什么不正确,将你的思考发在评论区中,我会为了提供反馈,助你思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