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沟通是有效沟通?首先一定是在双方情绪平和的状态下的沟通才是有效沟通。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人在愤怒的时候杏仁核会“劫持”整个大脑。它以一种更快、更强的信号压倒了前额叶皮层的理性处理。此时,为了生存效率,大脑的资源被优先分配给应对“威胁”,而不是进行复杂的思考。
结果就是:你的“油门”(杏仁核)踩到了底,而“刹车”(前额叶皮层)却失灵了。 你被最原始的情绪冲动所支配,理智退居二线,失控行为就很容易发生。
当然,作为父母,一个成年人,理应知道愤怒是人的一种正常的情绪,成年人都很难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何况是孩子呢?所以,张老师说“在家里,没有外人的情况下,不在公共场所中,你不妨让孩子发怒、生气、大喊大叫,让他宣泄出来就好了。”
我们也知道,越是负面的东西,越是得不到排解,越是积压在内心,在某一天爆发的时候会更恐怖,所以,“宣泄也是调节自己的一种方式。”
这一点,在孩子青春期尤为突出,大脑中负责情绪、感觉和奖励处理的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在青春期早期就发育得近乎成熟。这使得青少年情绪强烈、寻求新奇和刺激的体验,对社交反馈(如同伴认可、排斥)极度敏感。而负责理性思考、冲动控制、决策和后果评估的前额叶皮层,在整个青春期都远未成熟,直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好。这就导致了经典的 “油门强劲,刹车疲软” 的局面。当一个情绪刺激(比如被父母批评、被朋友误解)来临时,强大的杏仁核会立刻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而疲软的前额叶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刹住车”、去冷静分析和调节。
这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控制。
当孩子开始容易发脾气了,开始和父母对着干了,父母应该思考的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而不是抱怨孩子怎么了。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内心的不安与渴望。
从心理学角度看,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觉醒阶段,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希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得到重视。
然而,当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强硬、缺乏沟通,或者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时,严重时,孩子会通过愤怒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他们需要通过尝试不同的行为和角色来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故意挑战父母的权威,试图突破父母设定的界限。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想与父母为敌,而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比如,一个孩子可能会故意违反一些家庭规则,比如晚归或者不按时完成作业。父母如果只是简单地批评和惩罚,而没有理解孩子背后的动机,只会适得其反。相反,如果父母能够心平气和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引导他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转而以更积极的方式与父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