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寒晨夕
以我几年的写作经验来看,写作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的是耐力,是持久度,谁坚持得久,谁就很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但是很多人对于写作其实是有误解的,他们更多的时候把眼光放在了10万+的爆款现象上面,对于偶尔读到的一两篇没有实质内核却莫名爆火了的文章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万一我也因为一个标题就能上热搜呢?
基本上10+的文章,都有一个吸引眼球的题目,但不是每一篇吸引眼球的题目背后都是一篇有质量的好文章,也不是每一个吸精的题目都会有10万+的点击量。
更多的爆款文章,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写了很多年,积累了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文字的作者。
他们勤于耕耘,善于积累,放长线钓大鱼,并不急于一时的成功,也不因为短期的不被关注而失落放弃,让他们坚持写下去的,一定是一颗执着于文字的心,一片对写作的赤诚。
而大部分坚持不下的人,很多时候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把眼光放在了读者的反馈上,而不是写作输出上。
请问一下,你有多少次发文成功后,第一反应是关注投稿是否成功,而不是回过去修改文章;是不停地刷新等待别人的点赞,而不是就此打住,继续专心地阅读一本书,做一段笔记?
初衷不同,行为的指向便会不同。心中如何想的,手上就会怎么做。我们欺骗得了别人,欺骗不了自己。
写文章一定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抱着长期更文的目的去的,而不是等待读者反馈,自己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火,文章有多少点赞量和评论,但凡有了这样的心态,尤其是把大部分心思放在外部反馈,而不是自己从内输出,那多半写文章坚持不了多久。
跑过马拉松或者有过长跑经验的人,应该对写文章的经历会更有体会。
整个写文章的过程,形容成马拉松一点都不夸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拉松从开跑就是一个平缓而紧张的节奏,一开始不需要时时整个第一,大部分情况下,最开始跑第一的人一般都不会是第一个跨过终点的人。
整个过程,要让自己的气息保持平稳,就像写文章一样,要有自己的节奏,比如每天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每日更文一千字或者两三千字,一个月要保证多少万字的一个积累。
如果不对写作目标进行拆解,精确到每一天要输出多少字,很难在一个确定的时点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好给自己找一个参照,就好比马拉松过程中,你始终保持在第一梯队,然后第一梯队里面你要把第一名或者第二名作为自己的参照,这样到终点的时候才更容易看到希望和目标实现的可能,超越才更可能变成现实。
如果你在平台中找到写文章写的质量好,每日更文时间稳定字数稳定的人,那么你便可以把他作为自己的一个参照,而这个参照一定不能比自己差,也不能不相上下,一定要比自己厉害一些,但又不能厉害到让自己望尘莫及的地步,否则可能会打击自己写作的积极性。
一般我喜欢在平台上找一些文友,平时没事了看看他们的文章,学习一下他们写作的经验和思路,拓展一下自己的知识面和认知角度,选比自己写作总字数多3-5万的作者,把他定为自己奋斗和超越的目标。
必要的时候把他们的主页添加到自己手机屏幕上,随时都可以阅读学习,重要的是,这样更便于你在短时间内找到目标对象,然后尽快了解他的更文进度和状态。
这样一来,就仿佛自己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个无形的写作爱好者陪伴着你,虽然你们没见过面,但是在电脑或者手机的另一端,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这样一个人,他同样爱好写作,和你一样痴迷于这场更文的马拉松。
写文章和跑马拉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跑马拉松主要是对身体的考验,当然,意志力也很重要,但是写文章,更多的是对意志力的考验,好的身体是更文的保障,意志力引领笔端这就传奇。
另一个不同在于,跑马拉松是有终点的,因为人的身体需要补充能量,身体是有承受极限的。但是写文章却不同,只要意志力足够强,你可以一直写,写到天荒地老,写到生命终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文章是比双脚跑马拉松更需要毅力、耐力和信念的更加伟大的无极长跑。
双腿跑出来的马拉松,有冠亚军的区别,而笔杆子写出来的马拉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赛场上,只要你坚持了,就有收获,无论是意志更加坚强了,还是物质更加丰富了,总归都是收获。
坚持得越久,收获的越多;坚持得越短,收获越少。
写作是一个可以随时喊停的工作,如果不想写了或者没有灵感了,你可以随时对自己喊停。
听起来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啊!
可是为什么我们在停下的那一刻却如此纠结,甚至自责自己不够坚定?
说白了,写作就是身体与灵魂的碰撞,身体需要休息了,大脑转不动了,但是灵魂还在,它不知疲倦地驱使着身体和大脑不断去运作,即便是疲惫伤痛,也还是要忍受坚持,直到完成当天的写作任务才能有短暂喘息的机会。
一个鲜活的灵魂是持续写作最为关键的东西,也是让我们保持创新积极性和深度思考的基石。
没有了一个善于感受世间万物的灵魂,文字的灵动和血肉将会立即失去根本,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迟早要枯竭死亡。
其实写作是一个并不愉快的过程,我甚至觉得写作比绝大多数的工作都要辛苦和艰难,只是大部分人看到的是写作之人的悠闲和自在,岂不知真的如同那句话所说——“你以为我在发呆的时候,其实我是在思考”。
写作者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可能在思考,无论是站着坐着躺着,还是走着路发着呆,其实都可能在寻找素材,构思框架,打磨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
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数不尽的心酸过往。
在可以随时喊停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坚持,这条少数人走的路,大部分人承受不住,因为太辛苦,身体累,更重要的是思想长期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
很难看到一个优秀的作家长期不看书不写作的,看书就是给车子加油的过程,写作就是让车子上路的过程。
没油走不了,走了就必然会耗油,于是写作之人就不停地在加油耗油的过程中不断前进,持续精进,付出比别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才有可能收获比别人多几倍上百倍的收获。
一切成功的背后都有一场艰苦卓绝的较量,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风雨以后才能见彩虹,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不要奢望一夜暴富,更不要做一夜红透大江南北的美梦,即便是实现了,没有足够的积累和沉淀,财富就算来了你也驾驭不了,也守护不住这样大体量的考验和诱惑,届时,被挖个底朝天人仰马翻都有可能。
所以,踏踏实实写文章,一口吃不出个大胖子,用心读书,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文章负责,对读者负责,让自己更加有使命感,有价值感,通过日复一日地积累,终有麦草变黄金的那天,也终有梦想照进现实的那天。
在所有幸福的时刻到来之前,抱团取暖,找准参照物,明确自己的写作方向,把自己写文章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并长此以往地保持写作的积极性,让自己在写作这条马拉松的赛场上,超越一个又一个的对手,赢得一个又一个的信任,攀登一座又一座的高峰,领略绝处逢生的欢愉,享受写作带给你的文化苦旅,见证与自己较劲的精彩比拼,成就一个不凡的自己。
写作,人人都可能创造奇迹,不要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