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
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
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
“完美”。¶
——《理想生活》
因为长夜班的缘故,只要一倒班,即使是休假,夜晚入睡也变得困难,尤其在凌晨四五点,更是输给胃里传来的饥饿感。前一天下班的早晨,在附近的蔬菜店买了韭菜,是准备包韭菜肉馅儿饺子的。
临近三十岁,愈发变得无所谓,虽然对于未知的未来,依然会时不时产生不安和畏惧的感觉,但这其中,毫无疑问,也夹杂着不明就里的期待,以及,随它来随它去的淡然。也是,在各种内卷加持的现代社会,普通人一旦从一开始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到了三十岁依然碌碌无为,就算身上贴满“失败者”的标签,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且不说社会阶层多么难以跨越,哪怕想要稍微有点财富积累,实现“小富即安”,也是不太容易的。
“读了大学还不是去当服务员;读了大学还不是去跑外卖;读了大学还不是进厂打螺丝······”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从小到大,我们读书好像并不真正是为了自己所读,也并不真正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所读,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被家长、被老师、被长辈、被邻居的期许挟持着前行,以至于最后读书的结果便成了非黑即白——读了书,有了体面的工作,便是成功的;读了书,还是干着普通的活儿,便是失败的。自己属于后者,也一直被这件“孔乙己的长衫”所禁锢着。
前些日子,刚读大学不久的表妹跟我讲述起她对未来的迷茫,我并没有给到她很实用的建议与意见,在老家活成反面教材的我,似乎没有底气对后辈“侃侃而谈”,但我却活成了曾经讨厌的模样,说的最多的也是曾经大人跟我说的最多的那句话:别跟我一样。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最近突然意识到这样一点:或许,靠读书出人头地也只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理想国,步入社会之后也发现,学生时代尽管有一些不美好的经历,但是无疑,校园生活是很幸福安稳的,特别是大学生活,那是我们在十八岁成年后,还能无忧无虑享受的一段宝贵岁月。幸运的话,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拔高自己今后社会生活的上限;如果不幸失利,那我们也还有原本普通的路子可走。本来父辈就是普通人的我们,想要靠自己摆脱基因的束缚,实现蜕变,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这不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是事实。
所以,跟自己和解吧,也试着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对于周遭的声音,适时开启消音模式,然后,专注自己的生活,也许,平凡人生,也会由此慢慢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