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飞往广州的航班即将着陆,我看到了暖心的一幕。本次航班是机长最后一次飞行,机长在出机口一一送别乘客。每一位经过机长身边的人都伸出手与他握手告别。我特意打量了一下机长,一个普通典型的南方男人,当时心里也曾起涟漪,很想问他职业生涯结束之际,心里想些什么?多年飞行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以后有什么打算。但是这些问题只是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
《萨利机长》就是讲述一个飞行42年的机长的故事,只是这个机长差点因为一场突发事故导致晚节不保。这个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只讲述机长在几天之内面临的遭遇。起因是因鸟与飞机相撞,两个发动机发生故障,他被迫在208秒内选择合适的着陆点,最终他选择了在哈德逊河面落降,虽然成功把包括他在内的155个人成功解救,但是因降落地点而导致飞机报废。这一个突然事件导致的后果就是民众称呼他为英雄,而调查组却对他迫降哈德逊河而产生质疑,并展开调查。一旦结果确认,那么成为英雄的他又将是航空公司罪人。因为鸟撞击,带来飞机失事,然后导致他被迫落降,救了人,却又可能戴罪。一环套一环,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电影以倒叙的方式展开,而且不厌其烦地,把整个事件过程段落与调查组开展调查相互交错进行。中间穿插电视台采访,乘客故事,妻子的家庭生活场景。三个乘客本来摊不上这场灾难,却因着急去打球而登上这趟班机。每一个乘客,包括航班乘务人员和机长,登记之初都是非常轻松的。那种轻松气氛的铺垫与后来紧张急迫的气氛形成对比。电影中还有很多闲笔。每天早晨跑步,说明他是一个自律的人。当他成功把飞机上所有人员转移到机翼上时,他返回还要仔细检查一遍,然后在走时把记录本和衣服拿上,说明他做事很严谨。当成功把人救上岸,他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这些细节塑造了一个严谨认真有爱心负责任的机长形象。
多次出现飞机失事梦境显然颇有意味,把人物的内心外化表现。开场时飞机失事画面之后,他被吓醒,从床上猛然坐起,说明他内心的紧张和在意,意识到这次调查可能会身败名裂。一想到这里,他压力山大,担心妻子女儿的遭遇,还面临着心灵的煎熬。另外,他还有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毕竟,风向从来都不是固定的。英雄与罪人虽然两者之间悬殊分明,却也只是一墙之隔。
其实,这个电影最可贵的一点是,提出这场事故中人的判断思考的不可预知性,把人放在前面。经过调查组多次的模拟,飞机显然可以在208秒内在机场安全着陆,而不是遭遇机毁的损失。这个结论将推翻人们心目中对萨利的英雄认知。在这个关键时刻,萨利提出疑惑,这次模拟是经过多少次的模拟在得以选择着陆飞机场?当得知17次时,萨利说,恰恰是模拟没有考虑人的大脑思考的时间。这句话让听证会现场的人惊愕,这个理由是那么的顺利成章。当心里压力巨大的他从外面再次返回现场,局势发生扭转,一切向好发展。所有的人听了现场完整的惊心动魄的208秒的对话,大家纷纷赞叹萨利的果断和当机立断。
看似萨利的一句无心问话,确是一句时代问话。这样的现象如今比比皆是,尤其在刚过去的三年。一面在享受着时代的信息红利,一面信息却又以冷冰冰的面孔把好多温暖的人情、人性阻拦门外。当我们总说我们是法制社会,意思是社会高度发展,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但是,那些最珍贵的人情社会却被我们摒弃。不知道这是不是新时代的悲哀。
这是一部2016年的电影。当年豫剧某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对逃荒的人聚集在火车站造成治安困扰,却提出让老百姓逃荒去。当时人物的的反其道而行很是让戏曲界大开眼界。两部作品都是立足于人,着眼于人性,使得作品在7年后仍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