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一些这样朋友,他们有的开朗乐观,你发现他们的原生家庭也是和睦有爱;他们有的性格孤僻,你发现他们父母的关系也很糟糕;他们有的脾气暴躁,你发现他们的父母其中一位也是如此。
你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塑造有多大影响呢?
A:影响巨大 B:影响过半
C:影响近半 D:影响极小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其中一个朋友小范,大学毕业刚一年,最近很抑郁,工作上他很难与同事们打成一片,跟领导沟通也很困难,他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很讨厌现在的自己。他认为他的性格之所以这样,是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关。他小时候爸妈因为工作忙碌,把他寄养在爷爷奶奶家,从小学起又开始上寄宿学校,父母除了给钱,和他之间的交流很少。他从小就喜欢独来独往,很少有聊得来的朋友。他责怪父母从小没管过他,造成他现在性格孤僻,容易抑郁,所以跟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差。你认为他这样的责怪有道理吗?
还有一个朋友小荣,她是4岁孩子的妈妈,她总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她知道这样不好,但很难改变,当她看了一些心理分析的文章后,她觉得自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小时候就经常被爸妈打骂,在她记忆里和爸妈之间很少有愉快的沟通。她认为现在她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在无形中重复父母对待她的方式,她无可奈何,每次打骂完孩子又很自责,但下次还是照旧。你认为她对自己行为的归因是合理的吗?
之前我一直认为原生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至少有80%,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颠覆了我的认知。
这本书是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幸福五部曲之一。作者塞利格曼先生曾以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他提出心理学不应只关注人性黑暗、脆弱与痛苦的一面,创建了积极心理学学派,帮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
作者主要在心理学层面给读者分析了如何与坏情绪相处,如何对待自己的一些坏习惯,书中有很多真实案例的分析,理论性偏强,方法论相对偏少。
读这本书,你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方面是无法改变,认识和接纳自己从而达到自我完善。书中很多内容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比如作者有提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于成年生活是极小的。看完后,我突然觉得轻松了很多。也许这种轻松感是源于自己,也有可能是源于为人父母的身份。
作者提出,影响成人人格形成的因素中“基因”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剩余的一半多比例包含着从生命初期在母体中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和成人后的经历还有社会因素。一个人的成长是复杂的过程,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当然这本书的主要受众是想改变自己的成人,当我们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时,或者在成年生活感到不顺时,并不是责怪父母当时错误的养育方式上,而是能意识到其他因素的存在。责怪父母其实是在推卸责任,并不能给你带来改变,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
这段文字对于家长的意义,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不去在乎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了,而是当我们偶尔没忍住脾气对孩子吼叫时,不用一味地沉寂在悔恨和自责的情绪中,也许这件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后悔、自责和抱怨童年经历并不能让你下次做出的行为得到改善。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学习更好的方法来替代吼叫或打骂。
既然这么多研究表示,基因其实比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更大,那为什么现代人还是更喜欢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童年事件呢?
塞利格曼先生认为是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过渡的渲染:童年创伤是大众喜欢的题材,诸多电影和电视节目喜欢以此为故事主题,夸大地渲染,让更多人坚信童年创伤是成年不幸的主要原因。
2、自我的慰藉:一个人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当我们受到挫折后,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去寻找慰藉,用责怪他人这种慰藉形式可以减轻自己所受的打击,从而让自己感觉舒服点。
3、政治的意义:当年纳粹用基因科学来推销”白种人优越“理论,当纳粹战败后,大众将纳粹所用的任何东西都变成了有瑕疵的东西,所以在那之后的心理学研究中就完全丢弃了基因理论。
4、不完善的研究:有大量研究者深信童年对成人发展有很大影响,去寻找大量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理论,但他们的研究并没把基因因素考虑进去。而这些不够完善的研究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所以如果你也像文章开头故事中的那两位主人公,曾经有把所有不顺,怪罪到父母头上,你可以怪罪父母遗传给你的基因(这个完全不可控的因素),而不是责怪他们曾经对你的教养方式。
可是我们一再强调自己是被父母的基因或者教养方式影响的,对我们的改变有用吗?
这些过去的事实,我们已经没办法改变。也许你会说这又不是我的错,可是你有想过吗?谁将会为这个结果最终负责?是的,是我们自己。
英国著名学者布莱恩·托利指出:“每个人都至少有三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是在环境和文化影响下的,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而最后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是的!哪怕在人格形成之后,我们依然有选择权,你可以选择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你会选择成为一名基因和环境的“受害者”?还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如果你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想要改变,请先意识到你有选择权,这是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当然你选择的不是未来的结果,而是当下你可以立即做出的行动。
开始行动吧!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