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了一篇自己以前写的东西,感觉自己每天这样坚持反思与自省是对的,至少对我来说是有好处的。他让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变化,对于正确的积累和对于错误的反省。人在思想上的成长和肉体上的成长是一样的,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你可以有快速的成长期,也可以有挫折后的顿悟,但最终他还是一个连续的,需要有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要的从来不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一切你认为的结果都只是过程中的一些节点而已。所有人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亡。在到达死亡之前,一切都只是过程。既然是过程,那么你的关注点就应该放到变化上。过程中节点只是为了调整你方向用的。
要想看到内心的变化,你就必须留下成长的轨迹。外在的物质变化是可见的,可内在的心理变化是不可见,他最多只能通过行为来显现。再有人的记忆也是不可信的,他会根据需要进行篡改,如果没有文字记录,以后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记录思考是为了记录下真实的自己,当我返回头再看时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记录也是对正确事情的一种强化。总之我的这个记录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塑造,自我强化,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之所以是我,一是环境对我的塑造,但这方面是由不得我的。他有随机性,如果你自己再没有一个规划,那么你的人生大概率也是随机游走的。在外界环境的随机性之下,如果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规划,那么你的人生大概率会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是可期的了。
环境对我们的塑造是随机的,只有我们对自己的塑造才是有目的的。
还是回到对从前的反思,遇到担心和焦虑的事,我们会回到自己最习惯的行为方式上去。社会和集体的行为也没有两样。这让我们感觉安全,有确定性。我们要学习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互动的关系。通过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得出我们的结论。然后再去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并改进我们的认知。学习包括思考和行动,这是一个循环,一个周期,一个闭环。完成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改造世界,完善自我。
担心与焦虑来自不确定性和我们的无能为力。我们对于可以准确预测并有能力改变的事情,我们是不会感到担心,焦虑的。因为这件事是在你的可控范围之外,所以你才会焦虑。你焦虑就证明你对这件事失去了控制权,你对他无能为力了。但是你还希望自己可以做点什么,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吧。这时你就会回到你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上,用你已有的经验去解决这个相对于你是未知的问题。这是在焦虑情况下的一种本能反应,不能说不对,但这样至少是不好的。因为他大概率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那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如果面对并解决这些让我们焦虑的问题呢?
其实我们所有的已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从未知开始的。第一次遇到一个问题你可能焦虑,但是当你多次遇到同一个问题后,你还会焦虑吗。就比如上台讲话,多数人都会紧张,但是如果你每天都要上台发言,你还会那么紧张吗。所有问题的表象虽然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之所以相对于你是个问题,只是你还不了解他。当你对一个问题有了充分的了解,那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自然也就出现了。
这就要说到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了。我们虽然是产生于这个世界,但当我们独立出来之后,我们就有了与这个世界互动的能力。我们不是完全的被动的,我们可以给予这个世界反馈。在互动与反馈之间,我们就能发现一些规律,为我们以后的反馈给予指导。
这是我这两天看冯特的《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感受。专家学者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我们都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在对外界环境展开探索。只不过有的人有的远一些,有的人走的近一些。有的人总结的规律更系统,逻辑更自洽。而有的人只是在随机游走,按照本性在生活。
我总说我们的存在形式就决定了我们永远无法消除的局限性。从时间和空间上,我们永远也感受不到所有。那么无论我们如何的探索,也只是在局部探索。由局部总结出来的规律,那也只是代表局部。这就是我们的局限性。
而每个具体的人,又是生活在一个更小的维度中。那么他总结出来的规律就更具局限性了。对于古圣先贤的智慧我们现在人看来不是存在很多的认知与逻辑漏洞吗?但当时却是巨大的进步。同样我们现在看似真理的理论,可能过些时间也会发现存在各种漏洞。这是正常的,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就是逐步进行的。没有一个认知作为基础,就没在这个认知之上展开的探索。能证明一个理论的错误,正是我们进步的表现。
我不是在否定什么,我只是想说,在于认知上,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唯一的区别只是走的远近不同而已。如果你愿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这个世界上无外乎就是这些东西,你除去大部分你不感兴趣。只在局部深入探索,在加上足够长的时间,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我为啥要思考这个,其实这就是在解决我们最关心的名利问题。如果你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那么挣钱和名气还用发愁吗。在你名利双收后,你还可以思考一些更具价值的事。其实在你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时候,你就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