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一位学生做辅导时,觉得她的状态很不好。她才上初一,但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她说她讨厌身边的每一个人,觉得死了才会是一种解脱。对于她的有些极端的话语,我内心是可以理解的,我记得我在上中学时,遇到烦恼,也会动不动就用那个家长们很讨厌的字眼来给自己找解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极端的想法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有了更多可选择的其他途径。
所以,这名同学并不是内心真的想去死,而是内心真的很苦闷。她说当她和妈妈生气时,会气的胸疼,喘不上来气。我问她为什么要和妈妈生气,她讨厌妈妈管她。妈妈各种小事都要插手,比如和同学出去玩,其他同学的家长不跟着,就自己的妈妈还老跟着。再比如,本来自己已经和老师说好了换座的事情,她又找老师说一遍。之前想让她跟老师说时,她不去,现在我自己说了,她又去说,有必要这么表现吗?
听到孩子说这些,我才明白孩子和家长之间隔着多么深的沟通鸿沟。孩子说的这两件小事,从妈妈的角度来看,妈妈也是很不容易的。现在社会比较复杂,13岁的小女生单独出去会有各种担心,只有自己能看到,才觉得孩子处于安全范围。关于换座的事,老师和妈妈商量给孩子安排了一个特殊座位,现在孩子想换走,从家校合作角度,妈妈和老师沟通这事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妈妈的这一切苦心,却被孩子理解成了强势,管教,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于是,在各种小事上和妈妈反抗,不想写作业,不想上妈妈给安排课外辅导。我问孩子有没有去和妈妈表达过自己的这些烦恼,孩子很不耐烦的说:“她得听啊。“自己的想法不被重视,干脆一直沉默。这也是青春期孩子的最典型的表现。
那妈妈痛苦吗?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辞了工作,自己一人带孩子来到另外一个城市生活,每天不仅要照顾孩子们的衣食起居,还要盯着写作业,监督他们不要玩手机。说妈妈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生活,这话一点都不过分。
看到这名女同学的表现,其实也给我自己敲响了警钟。我家也是女孩,虽然现在才小学三年级,但是过几年也到青春期,她到时会如何叛逆。我自己其实也有隐约担心,毕竟她现在已经点燃了叛逆的小火苗。
女儿每天早上要7点钟起床,因为晚上收拾完就10点了,早上不能利利索索的起床。时不时隔几天,孩子爸爸看到她的起床状态总是埋怨她:“谁让你晚上睡那么晚。“女儿在睡眼惺忪中,都能做出应激反应,瞬间大喊两遍:”我没有睡得晚!我没有睡得晚!“
身边学生的表现以及自家孩子的种种不妥行为,让我感到很迷茫,虽然家长们懂得很多道理,也踩过各种成长的坑,但如何教育孩子,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更出色,这事不比解决工作难题容易。但是,最近看到了一本书,书里面的一句话给我打开了新的教育思路。这本书就是齐大辉教授的《一次管一生的教育》,里面提到教育过程中,家长的问题是主要问题。这句话让我迫不及待的从头到尾拜读此书。
齐大辉教授是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名誉主任,北京市教育学会家长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家长教育”创始人之一。
齐教授深耕家庭教育20年,独创了一套“用工学原理解决家庭问题”的教育方法,其研发的家庭教育工具——“家庭公约”先后在全国两千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应用。他长期在清华大学职业经理人训练中心、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等机构讲授“家长教育”系列课程。
本书是齐大辉教授从事中国家庭教育研究工作20年的思考与实践经验沉淀,结合数十个真实生活中的场景案例,直面家长“成人不成熟”的普遍现象,跳出教育讲教育,通过独特的工程学原理、刑侦学原则和管理学工具,指导家长从完成自我教育开始,在孩子不可逆的成长阶段,从正确语言、行为规范、沟通习惯、行事准则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管理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从根源上解决家人交流障碍、家校情绪管理等问题,不为孩子的成长留遗憾。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家长的目标是希望孩子改变,变成家长希望长成的标准的样子。但其实,最需要的是家长自己的改变。
“改变“两个字,”改“是过程,”变“是结果。图2.4告诉我们:开门靠自己,先要有改变的心愿,自己不主动去抓门的”抓手“,门就永远不会打开,这是最为关键的。自己先有了变化,就会带动家人变化。”门被慢慢打开,风景慢慢进来“,我们想要看到美好的风景(别人的变化),就要有耐心,用自己的改变慢慢换取孩子的进步。”你先改,家后变“,这就是改变的”开门原理“。这是家长教育工程中的核心原则,也是家长教育的重要原理之一。
对于这个问题,家长用多么惨痛的事实经历或是语重心长的道理教育孩子都会显得很苍白。玩手机不好,为什么你玩。而且在刷手机视频时给大脑带来的画面确实满足的大脑好奇,好玩的需求,这么好的时刻,为什么不让我享受,而是要去做题。
孩子一定是经常注意到父母时不时享受看手机带来的乐趣才在大脑中留下了自由刷手机的印象,所以,这位妈妈需要改变孩子的这种印象,就要做出实际的行为,晚上孩子们回到家,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让孩子们意识到生活中学习不仅对于孩子对于大人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其实,这一点我也曾经向这位妈妈提出过建议,她也确实试过一两天,但是还没有等孩子们适应她的行为时,她自己因为各种理由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
我自己小时候很喜欢看电视,看电视的狂热程度和现在刷手机视频的热忱是一样的。后来自己有了家庭后,为了避免自己对电视过于依赖,家里虽然买了电视,但是没有装机顶盒。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里的电视几乎没开过,所以女儿也从没有要求每天要看15分钟动画片的习惯。
同样的,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积极的乐观的有礼貌的孩子,那我和孩子爸爸聊工作时,就不能在孩子面前去抱怨工作有多烦恼,更应该把如何积极的解决难题的过程呈现在女儿面前。很多时候,大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对错时,已经给孩子灌输了潜意识。
对于这点,我母亲其实给了我很好的榜样效应。想起我母亲,脑海里全是她干练果断,意志坚强不害怕的场景。也正是因为她的影响,让我一直对于生活要有乐观的想法。
也希望自己能给女儿带来这种影响,那就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