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纠结的笔记本体系
前几年我一直在纠结是用纸质笔记本还是电子笔记本。平时就有写日记的习惯,比较喜欢纸笔的感觉,所以从上学一直到19年都有写笔记。有亲子手帐类的、日记类的、还有听课、看书写的读书笔记。电子笔记也有,13-15年用有道云笔记写过电子笔记,电子笔记好处就是查找比较方便。不过还是用纸笔多一些。
因为平时对如何读书,如何做笔记比较感兴趣,爱看一些日本人写的笔记手帐类的书,系统地将之前所有的笔记,大概有十来本吧,大致整理了一个索引。之前有了解过知识卡片,前几天想写一篇文章,想到之前自己做过笔记,于是找到纸质笔记本的索引,找到了当时的笔记。这才认识到知识卡片的作用。
之前也知道知识卡片,但是一直没行动起来,用纸笔总是觉得不那么便捷。现在决定还是用电子笔记,把知识卡片积累起来。开始想做知识卡片的时候是因为读书读完就忘记了,有时候甚至看没看过这本书都想不起来,看到一半才仿佛觉得自己看过,效率太低,做知识卡片进行深加工,读过的书至少留下点痕迹。如果想写文章,也可以把相关的知识卡片找到,像搭积木一样写作。
01 修改后的笔记本体系
我目前用的是印象笔记,印象笔记功能较多,但是要收费。其实用有道云笔记就能实现大部分功能。所以想免费的话,推荐有道云笔记。最早做电子笔记的时候,我建立笔记本是按工作、生活、学习、日记来分类的,有时候写的文章不知道放在哪类里,又要接着分类。目前我是利用工作流来建立笔记本,收集-知识卡片-项目-归档。笔记如果不流动起来,就没有发挥出它的价值。
02 标签 坐标系定位笔记
如果记了很多笔记,只要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找到,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使用标签。预先将标签分好类,再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目前我大体上是按照阅读、写作、工作、生活,进行了标签分类。这样笔记本和标签就相当于坐标系的XY轴,系统化地打好标签后,通过两个轴迅速定位一条笔记。
03 知识卡片
笔记本和标签设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卡片的积累了。
平时读文章学到的新的概念,用自己的话写到卡片中。自己对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接下来要如何行动都总结到一条笔记中。这个概念将来能用到什么地方,也写到卡片中。读书有什么心得,某篇文章的开头、结尾、用词等等,哪比较好,都可以记录下来。
之前的读书笔记是以书为单位来写的。以处女座性格,看一本书必须要从头到尾一个字不落地看完,生怕漏掉什么。所以过去读书我仅仅专注读完,关注自己读了多少本书。纸笔记录的读书笔记,不方便查找。写完了就是写完了,如果不回顾,放在那里,就没有办法再利用。
现在用知识卡片的方式记笔记,可以把书有用的部分拿出来,打上不同的标签,利用印象笔记这个利器,就可以盘活资源,自此过程中还可以迸发出新的火花,所谓创造力就是这么来的。我读书的方法也不必像以前那样,一字不落。一本书不一定全部都是精华,枯燥无用的部分就可以略过,学到一个观点,一个概念也算没有白读,只要能为我所用就行。这样的知识卡片不以书为单位,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打上不同类别的标签,也便于进行主题阅读,更有成就感。卡片积累到一定数量的卡片,肯定会文思如泉涌了。
04 日记 最小记录法
汪曾祺先生说,写作就是回忆。纳博科夫说道,任何事物都建立在过去和现在的完美结合中,天才的灵感还得加上第三种成分:那就是过去。惊叹于有的作家写的回忆录,那些小发生的事情,还记得那么清楚。我想他们一定是写了日记。过去的一切造就了现在的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财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都淡忘了,所以写日记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日记是我的一个减压工具。学生时代内容主要是,“今天又没有考好“,以及近期学习状态的总结反思,。上班之后是,“心情不好“,以及各种工作总结、感悟,读书笔记等。有孩子之后会有宝宝的记录。之前还写过“三年日记",一页上是三年的同一天发生的事情。这个记录可以看出去年、前年的今天在做什么事情,回头再看,感觉也很奇妙。但遗憾的是,我的日记总是没有坚持下来,想起来就写写,一段时间就很懒得写。我现在用的是最小记录法。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了一个excel表格,两列,第一列是日期,第二列是主要内容,大体记录一天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如果有特别多的感受再写成一篇文章。没有时间或者没有特别的,就只是在excel里记录。
05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目前的笔记本体系,终于不用再纠结了,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不但自己要身体力行,还要帮助我的女儿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让她从小就开始写日记积累。阅读和运动是两件只要做了就一定有收获的事情,以北京同仁堂的信条“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勉励自己,阅读不为任何人,只为愉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