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的是第二章“改过之法”,原文摘录如下: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41]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44],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作者通过《左传》《国语》里的相关记载阐述大体而言吉凶祸福是从内心萌发从而再体现在外的,仁厚的人常能收获福祉,刻薄的人往往遭遇灾祸,人们总以为祸福自有定数,但是当一个人足够赤诚,合乎天道,福祉就会降临,福祸从他的言行就能判断,所以,先不说做善事,想要得福首先要从改过做起,作者给出了三个改过的放法:一、有羞耻心,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就连自己做了错事却以为别人不知道而没有愧疚之意,沦为禽兽都不自知,是改错的关键点;二、敬畏心,一个人做了错事在没有暴露之前他不会去想到后果而无所畏惧,所以咋根本就不害怕去做伤天害理的事,而一旦犯下滔天罪行想要悔改都来不及;三、勇敢心,很多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却犹犹豫豫不好承担导致事情蔓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勇于承担是关闭作恶之门走向光明的必要行径,以上三个方法更加清晰明了要时刻发自内心的去自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改造一个全新的顺乎天道的自己,然后再向善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