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苹果中国的一个产品分享会,其中提到的apple watch与apple pay的结合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几年前的一个想法“硬件支付”。
所谓硬件支付即是将如今盛行的移动支付与传统的刷卡支付方式相结合,最终形成“刷手机”的支付模式。也许伴随着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不断完善,硬件支付的最终状态将会是“指纹支付”。
同马云先生“打造无现金社会”的理念一致,硬件支付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绝对便捷的支付方式。
支付宝/微信的扫码支付确实在逐渐减少人们随身的现金,但同样存在诸多弊端。数秒的扫码过程,漫长的网络延迟等待似乎在慢慢耗尽人们的耐心。
在产品经理的“骄纵”下,现今用户们愈发懒惰。你是否还记得十年前注册QQ时,我们还在认真填写着爱好,特长,个性签名等等,而如今只需手机号,密码即可成功注册。
硬件支付,就像我们乘公交时或在校园里刷校园卡一样,方便快捷,无需冗余的扫码过程。这种与传统刷卡方式结合的支付模式似乎也早已在用户心中根深蒂固。试想,若你仅拿着手机,都不需解锁屏幕,只是在感应区刷一下便能乘车,购物,转账,是否既轻松又能体会“刷”的快感呢?
而对于商家而言,用户在刷卡类型的交互上往往很难有明确的账单概念,因此难以做到控制消费,变相在促进消费行为。
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以及数据流动也将为开发者产生可观的利益,可参考支付宝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在如今这个数据的时代,数据所带给我们的虽无法直观感受到,但其内在价值难以想象之大。
不妨将硬件支付中获取的各类用户信息投入到其他领域中持续产生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借此了解用户的日常乘车路线,通过每日活动热点图来分析其社会身份,为其提供私人定制的出行方案,或将出行信息提供给网租车平台,帮助其合理分配车辆分布。或是借助数据了解用户常出入的品牌商铺,分析其消费习惯,为其个性化定制合理的消费方案。
我一直坚信在未来,数据将会是全面互通的,也许腾讯,阿里等行业巨头将会形成跨时代的合作——共享数据。在网络上用户的各项信息:社交习惯,购物习惯,出行习惯,性格/行为特点等等将在各平台上共享。这或许就是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对未来的电商产业,社交领域,游戏交互或是VR等硬件的使用都有难以想象的助推作用。
不难分析,硬件支付将会是促进“数据互通时代”来临的一块重要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