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原创:
记得有一次爸爸在外面喝多了。
回到家他醉醺醺地靠在我的肩膀上说:
“姑娘啊,如果以后你养不起爸爸了,你就往爸爸酒里放点药,爸一定喝。”
01
在网上冲浪偶然看到这样一条文案,瞬间爆哭。
突然就想看看远在家乡的父母,冲动只是一秒,我就关闭了手机的高铁购票页面。
我没体会过爱,准确地说我从来没有体会到父母表面上的爱和用金钱堆积的爱。
我是个被穷养的女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什么东西该买什么不该买。
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东西,都不该买。
从来不敢带同学回家,怕妈妈多做一点饭,从来没有过零花钱,都是早餐午餐的钱一点点省下来。
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咱们家没钱,你又不是不知道,你怎么不能懂点事呢,全家就你花钱最多。”
每当听到这些话,就能想起自己用的10块钱的爽肤水,和弟弟八千块钱一个月租的仪器,美曰其名对眼睛有好处。
这份家里没钱的观念,催生出我的一种罪恶感。
以至于每次学校交钱都不敢大大方方的告诉妈妈,总要磨蹭到老师通知到家长群,才吞吞吐吐的说。
甚至在我妈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闭口不谈,跟老师说忘记带了。
因为我知道,在我要钱的时候,妈妈总是会说:“上个学天天交钱,也不知道你上个什么劲,赶紧别念了得了。”
我总是想在这个时候拼命捂住自己耳朵,不去听那些伤心的话。
02
初中的时候渐渐近视,跟妈妈提出想配个眼镜。
被妈妈以“你戴眼镜不好看”,“戴了就摘不下来”等诸多借口而驳回。
我知道,她是嫌贵。
渐渐的连坐在第二排我都看不清黑板,老师讲的知识只能靠听,全班一起抄笔记。
而我只能在课间十分钟赶紧抄别人的跟上进度。
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对此妈妈更加生气了。
“我花钱供你上学,你这学的什么,赶紧别念了,去打工补贴家里吧”
我忍不住出声反驳是因为我看不清黑板,反而换来母亲更尖锐的斥责。
“你还狡辩,你眼睛近视就是看电视看的。”
慢慢地我不再听她的话,不是不想听,而是不敢听。
我根本不敢听那些话语中的严厉,那些刺耳的伤害。
我总觉得是妈妈古板,不理解眼镜的重要性,直到她为了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弟弟保护眼睛,租了八千一个月的电子仪器,我才明白。
她不是古板,只是不舍得为我花钱。
后来我变得懂事,不再跟妈妈争吵为什么弟弟可以买新衣服,我没有。
03
我一直以来朋友也很少,因为她们总是在周末一起约出去玩耍,而妈妈从来不让我出去。
不是担心我的安全,而是觉得出去玩一趟太费钱。
就连每天的生活费都要悄悄的少给几块。
庆幸那时的我,妈妈越是这样苛刻就越是努力学习。
尽管每天回家母亲都要唠叨几句:
“上那个学有什么用,出去打个工,你也不用这么累,起早贪黑的”
以及家里每次发生争吵,妈妈都会转头带上我。
“你也是,别以为我说他没说你,别的孩子都去打工补贴家里了,你18就只会管家里要钱。”
“也不知道什么魔力,让你念的劲劲的。”
“我告诉你,你不用想着上大学我还供你,一句话没有钱。”
“别说你考不考得上,就算考上了我也不给你拿钱,找你那个快死的爹,我又不挣钱。”
即使身疮百孔,听到这些话,肩膀还是忍不住颤抖。
为什么一直坚持念书,大概是想考的远一点,离这个家越远越好。
04
小时候过度饥渴的东西,长大后就会过于的关注和索取。
我想是这样的。
因为后来的很多日子,我都以有限的生活费内最大化的投资自己。
即使一个月吃泡面,我也会买一堆衣服,因为那是我小时候想要却从没得到过的。
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因为被穷养,所以愿意花更多的钱投资自己,因为在原生家庭内得不到爱,便更渴求爱。
因为那时逃离不了家,所以现在宁愿大年三十窝在宿舍吃速冻饺子,也不愿意回家。
而我坚持兼职不回家的偏执,也让我清楚:自己一定要很努力,才能逃离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
想起知乎上有个人提问,过年为什么不想回家。
记忆中有一条置顶的回答是:既没有足够的实力去颠覆家里的那片世界,也不愿意忍受那个世界。
我不知道这在很多年以后会不会成为一种遗憾,但我也许可以试着接受父母的平庸。
接受不一定也代表认可,我的不认可是自己所具有知识的反驳,而我的接受是源于骨子那份对父母的爱。
今年过年我回家了,他们好像还是老样子。
但是我变了,我拥有了为这个家添砖加瓦的能力之后,一切似乎都和谐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