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有“乌合之众”一词,但却不知道有《乌合之众》一书。
很多人知道有《乌合之众》一书,却又不知道它具体讲的是什么。
《乌合之众》其实就是一本讲心理学的书,只不过它讲的是大众心理学,是社会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它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895年,现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销量不计其数。
此书原名为《群体心理学》(Psychologie desfoules),一听就像是教科书之类的,压力感满满,让不少人闻之而逃。
而我国译者则将其翻译为《乌合之众》,通俗易懂,一下子就吸引了人的眼球,而且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该书的主题和作者的情绪,使其更受青睐。
董宇辉称此书是大众心理学的巅峰之作。
出版至今百余年,它依然占据心理学畅销书的榜单,是一部讲透了政治、经济和管理的心理学名作,里面许多经验和解释依然适用于当今社会。
它能给我们个人最大的启发就是:群体之于个人影响的认知觉醒。
读完它,我才彻底明白,盲目融入群体容易降智,失去理性,完全不利于提升自我。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我们不合群,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
01合群容易降智,没有实质意义
书中开篇就亮出作者一针见血的观点:“个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可,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这句话,堪称此书金句中的金句,被世人引用无数次。
相信很多人对此十分赞同,也深有体会。
它的意思很明显,智商在人群里不是累加的,而是被平均拉低的。个人为了融进群体,会主动向下兼容,放低自己的姿态,规规矩矩地跟从。
举个例子,原本你确实没有看到远处树底下有只狗,但身边所有的人都说看到了,还一个劲地指给你看。你怕被说眼盲,智障或者其他,你只能选择相信。
俗话说得好,人上一万,智商减半。
人一旦处于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感,会无意识地隐藏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想法,或为了获得支持,或为了不被孤立,为了不被他人嘲笑自己的另类,从而表现跟群体相同的看法,跟着群体的方向走。
又比如,办公室下午茶的时间,同事们都在闲聊八卦,你却独自一人在优化述职报告时,他们会嘲讽你“干嘛那么卷,报告做得再好还不是一样当牛马”。
为了显示自己也是同事们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为了合群,你盖上电脑,即便你心里不认同对方的说法,即便你心里清楚晋升对自己意义重大,当下你也会融进他们的八卦中。
很多时候,从众是我们在人群中最好的保护色。
为了合群,人会不自觉地降低自我,为了迎合大家,输出是我非我的一部分,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丧失理性独立的思考能力,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显然,这样降智的合群,没有实质意义,只会让你沦为平庸。
但倘若你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努力检验、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哪怕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也比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强百倍。
-
02群体中没有真理,合群不能提升自我
作者在书中特别指出群体心理特点是:冲动与多变,易受暗示和轻信,情绪夸张和极端。
用书中一句原话来加以解释就是,“一人独处时,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人;一旦加入群体,他便成了一个野蛮人,凶残、易怒,充满暴力。”
比方说,一个人自己过马路不会闯红绿灯,但当看见前面有一群人都闯了红绿灯,他就会踊跃加入闯红绿灯的队伍,把遵守交通规则抛到九霄云外,不做文明人了。
因为法不责众,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坏事都不会遭到惩罚,不用负责任;
又因为人进入群体后会产生一种幻觉,觉得自己力量无穷,或相信人多力量大,甚至是借助“数量即正义”之名,做自己从未不敢做的荒诞可恶之事。
这种责任被稀释的效应,还可以用来解释学校霸凌、群体打砸抢烧事件、以及当今网络环境中诸多热点类似现象。
对待一个热点事件,键盘侠往往随着舆论的颠倒,在并不能接触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往往就因为文字、图片的暗示,跟风地表现出强烈态度。
可见,群体中没有真理,没有真相,只有好恶。
群体中也没有理性,没有辩证的思考能力,只有简单和极端的感情。
要合这样的群,对个人既没有提升自我的作用,还有可能助纣为虐。
所以不要轻易地成为某些看上去就不太好的集体中的一员,否则会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即使你以为只不过是随声附和了一下而已,也会成为帮凶。
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无论你怎么坚定自己有多理智,进入群体后都会让你失去自己。
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想要通过合群,进行自我提升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在群体中,个人的智慧和理性只会跟群体的最低水平持平,而不是高出群体的最高水平,也就更不可能高出你原来的自己。
-
03主动精简圈子,独行更能成就自己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在羊群中,边缘的羊看似危险,却是最能掌握改变羊群方向的羊。处于中心位置的羊则永远不知道边缘发生了什么,只能跟着大部队盲从。但处于边缘的羊,又想着怎么融入中心位置。
这就是心理学中被广泛应用的羊群效应。
换句话来说就是,在一个集体中,个体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从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认为多数人的选择和行为是正确的,完全忽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目标。
因此人在群体中很容易迷失,以至于学会不做一只盲目跟从的羊,就成了我们一生必修课。
鲁迅曾在《坟·春末闲谈》里写到: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
诚然,猛兽总是独行,只有牛羊才成群结队。
娱乐圈每每颁奖典礼时,都会有一个热搜,是关于赵丽颖被孤立不合群的话题。其他女明星要么有说有笑,要么前呼后拥,而她总是默默的一个人,显得那个形单影只。
可面对各种质疑和孤立,赵丽颖从不回应,她只用实力用作品说话。
当她今年一举拿下飞天奖和金鹰奖,不知甩了当年那些孤立她的85花多少条街,成为顶流中的顶流。
所以,不要怕不合群,不要怕被质疑,也不要怕被孤立,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你就明白,不是他们没有选择你,而是你主动抛弃无用的关系,不做乌合之众的一分子。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合不合群只是选择,不是必要。
冯骥才说过: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内心丰盈的人,独行也如众。
不合群,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不合群的人,内核强大,敢于独行,聪慧通透,深谙关系的本质,主动精简圈子,于孤独之中成就自己。
-后记-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作为上上个世纪的产物,其创作背景很特殊。作者勒庞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群众运动所带来的阶级动荡,直接影响到他所在的上层精英阶层的统治地位。
因此书中部分言论和观点,如性别、种族歧视,将底层群众视为原始人等观点存在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在此不做讨论。
瑕不掩瑜,《乌合之众》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据译本前言介绍,弗洛伊德、托克维尔、泰纳等都受作者启发,对此书评价甚高。不少政治家,如罗斯福、丘吉尔等都对作者崇拜有加,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在此书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营养。
近现代那些需要发动大规模群众参与的行动,诸如政治家煽动国家斗争、商业界鼓动群体购买、媒体诱导民众意志等,都必然利用了勒庞的群体心理。
最后,建议没读过此书的人都去读一读,已读过但又忘了的,最好也要回头再读一遍。
因为它值得,它能解释我们生活中一些自己也不理解的行为背后的心理。
就像我们在看那些霸道总裁剧,演讲,短视频,某些自媒体博主,看得入迷停不下来的原因,就在于别人利用了“群体的心理是冲动、轻信、极端和多变的”这一原理,才使得我们陷入痴迷。
群体中的个体就像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它。
愿读完此书,深知群众心理的魔力之后,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抵制他人利用群众心理诱导自己,拒绝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