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培养学生网络时代的逻辑思辨能力
——以《杞人忧天》为例
昨晚推文《教师应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与筛选信息》推出后,反响热烈。但笔者认为,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面对大量信息,除了教会学生进行信息的搜索与筛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借助网络搜索相关信息,并不是盲目的,必须有思考进行参与。这种思考,体现在一系列逻辑性很强的“追问似的”的搜索上,更体现在搜索到相关信息后,对信息之间内在联系的思辨上。学生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对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辨析、甄别与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假如搜索与筛选信息后,没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最终还是会迷失在信息中。能区分此资料与彼资料,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做到;但是,若要搞清楚此资料与彼资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仅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日前借助网络直播,向广大语文教师介绍最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明显变化,就曾提到“更加注重检索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其实已经将一个人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放到了重要位置。
面对同样的网络,会不会搜索与筛选信息,学生的能力有差别;而搜索、筛选信息后会不会运用思辨能力将其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就更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通过溯源导读法,逐步培养学生网络时代的逻辑思辨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他们顺利应对今后的考试,而且对他们一生都有用。
以“杞人忧天”为例,为了搞清楚作者写这个成语故事的原意,学生在头脑中追问“列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思想精髓是什么?他的《列子》又是一部怎样的书?这部书主要阐述的中心是什么?
可以先百度搜索列子、《列子》,根据百度百科词条,很快会发现,《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为道家重要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对这本书评价这样高,那这本书究竟讲什么呢?词条中有对它的思想进行长篇阐述,反复阅读思考,方能领悟出其精髓:它所要表达的是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只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修养身心达到长寿;只有通融于大道,才能像圣人那样通理而无所偏执,无为而惠及天下,达到“治世”的目的。
而列子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说他“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这又是为什么呢?根据百度百科“列子”这一词条的诸多文字,反复阅读可以得知,他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他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他认为"虚者无贵",即: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等等概念,他的思想概括来说就是“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的顺其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
学生查阅有关列子与他的著作《列子》,对大意有所消化后,必然会产生好奇:那么,“杞人忧天”是出自《列子》第一篇“天瑞”,这部分文字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它与其他几部分的关系怎样呢?根据网络搜索,可以看到《列子》全文及翻译,而《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各篇的内容概括也都在网上可以查阅到。带着问题仔细阅读后,可以发现,这几篇是相互照应的。《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是为《天瑞》大意,亦即《列子》全书纲领。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
那么,进一步追问下去,“杞人忧天”处于“天瑞”那个位置,它的上下文都在讲些什么?借助网络搜索,可以知道“天瑞”全篇及翻译,上下文内容自然都可以得到,但是它们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必须自己反复加以阅读思考,才能弄清:
这段话与下面的“杞人忧天”的故事连贯起来,是要表明这样的意思:万事万物的运动、消长有自己的规律,这是客观存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而已,因此听任之即可,任何的担忧与操心都是毫无意义的。天地有道,一个人作为天地的一员,无法左右这个”道”,因此只能顺应此”道”。
并且我们已经从天地间无偿获得了很多生存条件,那就更要顺应天地“道”的规律。既然天地间自有”道”,那么只要顺其自然,就是符合”道”的,就自然能得到吉祥。
再结合搜索到的列子思想与《列子》全篇主旨,发现“天瑞”这一篇的内容,完全与它们相吻合,它包含的就是一种“顺应自然,冲虚无为”的哲学思想,而《列子》一书被成为《冲虚经》,列子被称为“冲虚真人”,不无道理也!他其实就是在教导人们,要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任性纵情,这样才能做悟道真人。他的这种思想,虽然有些消极,但对于现代社会中疲于奔命、功利心甚重的人们而言,还是有警世劝导意义的。
另外,“杞人忧天”原文有一段列子对于这个故事的评价:“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由此可知,作者其实对于“忧天者与忧人者”这两种人都不以为然(这也符合列子的冲淡静虚之道),而不是单纯否定“忧天者”,这是我们以前对这一寓言的误读。
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杞人”是思想者,是大自然的探索者。自然科学正是沿着“杞人的道路”、发扬了“杞人忧天"的精神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因此才会将“杞人忧天”当做笑话加以嘲笑。当今社会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应当提倡像“杞人”那样“忧天”,对生存环境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更好地探索自然,保护地球。
综上所述,教师教会学生借助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与筛选,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运用逻辑思辨能力,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与整合,从而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最终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