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论孝有十几处之多,特别重要的有这四处。其中孟懿子问孝于孔子,孔子说孝敬父母要按照“礼”来做,周《礼》针对“孝”有规定。因为孔子不很欣赏孟懿子这个人,不愿意多说,只说了一个关于孝总的原则,不那就是要违背礼去孝敬父母老人。
孟武伯问的时候就告诉他,要时时留心父母的身体,担心他们的疾病。
子游问孝的时候,孔子说能够提供粮食吃,衣服穿,房屋住,那只能是养,不能算是孝敬。如果那算是孝敬的话,那么我们饲养犬马,也算是孝敬了。所以说只是让父母吃饱穿好,不算孝敬。或者说只能算是浅层次的孝敬了。真正的孝敬是孔子告诉子夏的话,无“色难”就是时时事事处难对父母和颜悦色,这个要求看起来并不难,但要时时、事事、处处对待年迈的父母能够无“色难”,那真的不容易。
我们知道父母年龄大了,他们的思想语言行为都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们的卫生习惯可能入不了你的眼,他们的见解可能你嗤之以鼻。但需要你能容纳他们的不足,体谅他们的弱点,用一份对待婴儿的心,无“色难”地对待他们的一切,陪伴他们的生活,喜他们之喜,悲他们之悲,用爱心撑起他们晚年的美好生活。
孝,在古代看作是社会秩序生最基础的秩序之一,诚然,古代的统治者利用孝道来统治天下,把忠、孝混为一谈,认为在家是孝,在社会上对君王的忠也是孝。不论其对错。一个人真的具有孝心,也就更能多遵守其他社会秩序,整个社会就会秩然有序。当然只孝敬自己的老人还不够,还有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态,用爱自己父母的劲头,去爱天下所有的老人,这才是大孝心。
朗朗青天,你在做,天在看。你的孝心,也会传递给下一代,代代相传,那么我们这个民族也将会是充满爱心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