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有感而发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下笔却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一直没有行动。这次加入了007,源于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大约花了两个月补完了之前拉下的文章,而现在希望007给了我一个七年的计划制定一个重大的意义,从而鞭策我能完成7天一篇文章的任务咯~
关于取材,平时没有积累,那就从身边发生的事儿开始咯,最近《摔跤吧,爸爸》非常火,点评都已经到了9.8分了,那肯定要去看啊,而且我还看了两遍看了,电影这种首先通过感官来刺激观众的手段,第一遍看了真的是热泪盈眶,而且有种斗志满满的感觉,而第二遍的时候就不会为那些激动的场面感而震撼,是开始更注重电影的细节,情节的安排,以及更深度的思考。
当然对于我来说,看这部电影中还是会产生一些疑惑的:
1.印度的文化真的就这么保守么?爸爸是如果在那种压力下完成整个过程的,其实可想而知,在这十年中他能这么熬过来是承受了多少的包袱和压力,而真的能承受这些,又没有成功的人,他们现在在干什们呢?
2.其实抛开国家,民族,信仰,其实像“对于女生天生就该是找个好男人的思想,相夫教子,轻松不受累”这种观念其实很多国家都有,包括中国啊,很多亚洲国家(远一点的地方先不包括)。
3.吉塔从大学回来,因为大学里面的老师和爸爸教的方法不一样,所以和爸爸起了冲突,于是和爸爸开始PK,但是后来有一个情节是爸爸突然身体不适的原因最后没有赢吉塔,当时看到爸爸有点神志不清的时候,我心想说难道爸爸要突发病倒下了么?还是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爸爸年纪大了么?
剧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犹新,依次按上面的问题的顺序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咯~~
1.当爸爸发现自己的两个女儿有自己的摔跤基因的时候,突然觉悟到为什么决定让自己的两个女儿练习摔跤的时候,说干就干,毫不犹豫。
其实很多事情我们还没有做就开始就是能不能做好,患得患失,如果有这点时间犹豫,快点行动就好了,要知道时间>金钱
当然也不是说什么事儿决定好了,却不考虑清楚就直接一头往前冲,要知道剧中爸爸是因为看到自己女儿们和邻居的两个儿子打架,把对方打的狼狈不堪,所以爸爸是看到女儿的潜力,所以才做了这么一个选择,要是没有这个导火线,没有这个选择,可能我们也不会看到今天这部电影了,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当时剧中的“我”(爸爸兄弟的儿子)来练摔跤的话,就算“我”怎么努力也是不可能变成世界冠军的。所以,选择>努力
2.两个姐妹俩起初对父亲的严格训练表示很不理解,很抵触,瞒着爸爸去参加了舞会活动,然后就是这一次父亲的暴怒,和朋友的一句话,成为了她们人生的转折点,记得那位女生朋友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我觉得你们很幸运,而不像我,一出生就决定了十四岁就要嫁给陌生人的宿命,我更想要个阿米尔汗那样真正爱自己的父亲,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奋斗的父亲”。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中国也是有这样的情况,但是中国稍微好一点,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这一代人来说,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即使是女生也会尽全力去培养女生,只是到女生试婚年龄的时候,就要回到原始的想法,比如女孩子不管再优秀最后还是要找个好归宿之类的。。。(anyway这个话题不是这次的重点,就点到为止啦)。
3.我们生活在嘈杂的世界里,有时候真的需要的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剧中教练的角色和爸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教练觉得自己的战术才是最正统的,所以不让吉塔的爸爸来教吉塔摔跤,而吉塔却又因为好胜心的缘故,蒙蔽了自己双眼,忘记了自己这十年是怎么走到现在这个位置,这么多年来父亲是怎么手把手教她成为全国冠军的。但是好景不长没有了爸爸的辅导,吉塔的表现越来越差,而教练却刚愎自负没有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觉得吉塔不适合参与55kg的摔跤比赛。最后在预选赛吉塔受挫的时候非但没有想改变自己的战术,而是冷冷的对吉塔说,有些人可能就是一辈子和世界冠军无缘,你只要不要输的太难看就好。这让自尊心极强的吉塔终于清醒过来,回想到了从小到大爸爸是怎么把她培养过来的,只有爸爸是最了解她的优势和劣势,只有爸爸才是那个最清楚她的潜力和能耐有多大的人。其实当她明白那一刻她就是用到了自己的原认知能力,不是通过表面在高等体育学府的教练的光环而去一味的相信他所教学的技术和战略就是正确的,而是透过表面去深度思考了自己一步一步是怎么走来的,找到了解决目前总是比赛失败的钥匙.
关键词:选择>行动力>专注力>耐心>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