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这一年,对韩愈而言,是命运齿轮狠狠转动、并将他推向人生低谷的一年。
彼时,韩愈在监察御史任上,本想着能凭一腔热血、刚正不阿,为朝堂、为百姓做点实事。可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关中大旱,饿殍遍野,他看不惯那些权贵宦官们只顾自身享乐,对百姓疾苦视若无睹,便毅然上书《论天旱人饥状》,恳请朝廷减免赋税,开仓赈济。
这封奏疏,像一块石头投入了死水潭,激起的不是怜悯与行动,而是权贵们的愤怒与排挤。他们可不想因韩愈的奏疏,断了自己的财路,损了自己的权势。于是,各种谗言、构陷如影随形,韩愈很快就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令。
从繁华的京城,一下被扔到偏远蛮荒的阳山,这落差,换作常人,怕是要终日以泪洗面,或是唉声叹气,抱怨命运不公。但韩愈不是常人,他虽满心愤懑、委屈,却也有着一股子不屈的劲儿。
在前往阳山的途中,他路过了南岳衡山。衡山,那可是五岳之一,在当时人们心中,是有着神圣地位的山岳,传说中各路神祇居住、显灵的地方。韩愈或许是想在这方圣土,寻求一点精神慰藉,或许是想向神明倾诉自己的遭遇与不甘,于是他来到了衡岳庙。
当他踏入衡岳庙,望着那巍峨的庙宇,感受着周遭肃穆又带着几分神秘的氛围,心中的情绪翻涌。他想到自己的遭遇,明明是为了百姓,却落得如此下场;明明心怀正直,却被奸邪所害。他对着神明,潜心默祷,仿佛在问,这世间的公道,究竟在哪里?神明是否能看到自己的冤屈?
或许是心诚,或许是天气本就这般变化,就在他祈祷之后,原本阴雨连绵、雾气沉沉的天气,竟渐渐放晴,周围的山峰也清晰地显露出来。韩愈仰望着那突兀撑天的山峰,心中震撼,也似乎觉得,是自己的正直,感通了神明。
他怀着敬畏之心,下马拜谒,走进庙宇深处。庙中的粉墙丹柱,在光线下仿佛都带着灵动的光彩,墙上画满了青红相间的鬼物图画,更添了几分神秘诡异之感。他恭敬地献上脯酒,想要以此微薄的祭品,表达自己的心意。
庙令是位老人,似乎颇懂“神意”,看着韩愈,仔细观察着。之后,还手持杯珓(一种占卜的器具),引导韩愈投掷,结果显示是最吉利的征兆,说这样的吉兆,旁人很难遇到。
可韩愈心里清楚,自己如今是被贬之身,奔赴的是蛮荒之地。他不禁感慨,自己能从之前的贬谪危机中侥幸活下来,如今只求衣食能勉强充足,平平安安度过余生就好。那些侯王将相的富贵荣华,他早已不抱期望,就算神明想要赐福于他,怕也是难以做到了。
夜色渐浓,韩愈投宿在岳寺的高阁之上。窗外,星月在云层中若隐若现,朦胧不清。远处,猿猴啼叫,寺里的钟声阵阵传来,他沉浸在这氛围中,竟不知天已破晓。直到那明亮的寒日,从东方缓缓升起,新的一天,又悄然开始了,而他的人生,还得继续在这贬谪之路上,艰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