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格律学堂】第九课(诗中的山水)

主讲/ 边义

辽阳边义老师


大家晚上好,上节课给大家讲了山水诗,这节继续讲一下诗中的山水。

  第四讲 仁者乐山爱其定

        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所著《文心雕龙》一书中曾说过诗贵“江山之助”的话,所谓“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山水诗便是最显明的例子。正因为山水自然风景之迷人、撩人、感人,方使得诗人有“写气图貌”之文思冲动和创作灵感。这一层意思在南朝另一位同是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的著作《诗品》中也有大体相同的表述。

        但让刘勰和钟嵘始料不及或者不如说意识不到的是,诗人得江山之助写出了精彩的诗篇,那准确而传神的状景诗句往往又拔高了自然景点的欣赏价值,如果诗作脍炙人口,则迅速流传的结果又大大提高了景点的知名度,提升了景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乃至令人们无限神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便因了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蜚声中外。武汉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也因有崔颢的七律诗《黄鹤楼》而名扬古今。此类例子,举不胜举。借用郁达夫的诗句来说,这叫“江山也要文人捧”。

文人捧山水,方式大致有三:一是撰文,二是吟诗,三是入画。

        吟诗赞美山水,可说是山水闻显最有成效的方式。因此,我们不妨说是“江山也要诗人捧”。诗人捧山水,关键是写出有奇思或有巧喻的景语来。象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象胡曾的“空山落日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便都是奇思妙想,而象“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及“青莲花间白莲开,万簇千攒入眼来”之类,便都是巧喻能比,有了奇思妙想或巧喻能比的精彩景语,江山雄伟便捧得有气魄,景象旖旎便捧得众人迷。这里,我们当再从古今绝句中寻找一些景语贴切而捧得好、捧得有技巧、捧得有韵味的诗作,和读者一同欣赏。

        山水诗要在写景,难在写景。这是因为,山水诗的审美对象就是山水景象,把身历目睹心动神怡的山水景象化为诗意,这便是山水诗的写作内容。之所以说难,一是山水景观举目纷然,写诗有别于画画和照相,尤其是绝句体裁小,要用只言片语便把千般景象状出眼前,素材取舍难;二是山水景观形貌相似者多,所谓绿水青山,峰必挺拔,水流潺潺,如何捕捉其形貌之外的不同性情与风韵,神魂再造难。二难之间,前者必得服从后者,也即景观的取象,应着眼于山水灵魂的塑造。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古今的诗人如何写山。

1、名山宜写其卓立不凡

        山,尤其是高山,名山,通常都有拔地通天的气势,峻极万物的雄伟,写出这种景象,便是常见诗篇。如上举李白诗《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写黄山,《望庐山五老峰》写庐山,戴叔伦《题天柱山图》写皖山,均写出山的雄伟挺拔,峻峭壮丽。

        唐代一个不大出名的诗人来鹄写的一首七绝《题庐山双剑峰》,却不但写出山的雄伟和壮丽,有趣的是以山的景观启动奇特的联想:

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

若使火云烧得动,始应农器满人间。

        此诗先写出庐山双剑峰的巍峨挺立,悠然倚天,比周围的山峰都要高出“三尺”。这三尺,正是剑身的长度。而此“双剑”,正被一层层染上了夕阳红的云霞缠绕着,诗人全神贯注地欣赏着眼前的这一景象,一时竟突发奇想:染红了的云团象烈火,这烈火要是把“双剑”熔化了,那可制作出多少锄头镰刀啊!正是这一奇思妙想,让他这首七绝从众多吟咏庐山的山水诗中拔翠而出,卓立不凡。

        泰山,是五岳之首,可说是中国第一名山。古代是帝王必登的祭天和揽胜圣地。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天下其他名山难以比拟的。泰山山势雄伟,气魄非凡,其壮观及日出、云海、古松、奇石等壮丽景象,激发着名人文士的艺术灵感,创造出丰富多彩、意趣生动的瑰丽形象和艺术意境。历代关于泰山的诗词文赋山积海量,其中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也不胜列举。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吟泰山的名句。但“万里清风来”和“一览众山小”即便用来写华山、写衡山、写黄山、写庐山,也无不可,显然便非咏泰山的最佳诗句。

宋人梅圣俞的诗句,倒是道出了泰山的不二景观:

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

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

        泰山日出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凌晨破晓前,站在日观峰眺望东方,只见晨星隐没,鱼肚微露,接着,海平面上的云海滚动,一缕晨曦透过云层照亮东方。这时天空由灰变黄,继而呈现橙、紫、红瑰丽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层,则在光亮的照耀下,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绮丽多姿的图案。旭日终于从云层中露脸,阳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响忽隐忽现,闪烁不定,日轮缓升时又受波峰、波谷推进的影响上下跳动,渐渐成圆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尽染。泰山的日出,是一个神奇的境界,那景象的美妙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而梅圣俞此诗捕捉到泰山日出的几个关键环节,以“海水黄配熔”为晨曦初起天空及海面色彩变化第一阶段;接着是旭日跃起“浴出车轮光”,为第二阶段;当着朝阳已把金光洒满整个天空时,便是“随天行无踪”的完毕阶段了。

2、名山宜写其险峻奇崛

        名山多有奇景。奇景者,自然造化曲尽神工鬼斧,神奇处往往让人匪夷所思也。唐代诗人李郢有一首《重游天台》便为天台山的一处奇景所迷,乃写下这首绝句云:

南国天台山水奇,石桥危险古来知。

龙潭直下一百丈,谁见生公独坐时。

        山 诗的首句便赞叹道:南国天台山水奇。那么,直让诗人称奇的是什么景象呢?答案就在第二句,石桥。大凡名山多见的无非是峻峰怪石奇云古树,这石桥该是在江南水乡或山野僻壤方成风景吧,怎么会成天台山奇景呢?且看诗人如何说吧:石桥危险古来知。啊,原来是奇在“危险”!而且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了。看来是我自己孤陋寡闻了。

        查查资料,这才知道,原来这天台山有溪水西流、天工造桥、山里生墙、河里淌石四大奇观,石桥便是其中最奇者。你道如何地奇?一座天然石桥如苍龙耸脊横架天际,两条溪水汇合穿梁洞而出,从40米高的峭壁直冲湛蓝的龙潭,真有“银汉倒垂双涧合,惊涛怒起万山空”的气势。九百多年前,大书画家米芾初到石桥山时,被眼前这景象惊呆了,于是写下“第一奇观”四个擘窠大字。

        有人说这石桥本是一块天然直立的巨石,因被两溪汇合的河水几千万年的冲击,竟冲出一个弓形的大窟窿来,而河水便经此孔往龙潭直泻下去,成为一条数十丈高的飞瀑。当地民间的传说更神奇,说是“罗汉把两条争着喝潭水的龙的舌头,拉在一起,捺成一条桥”。

        现代的科学家仔细考察后认为,这座跨度达20余米世所罕见的花岗岩天生桥,是因独特的地质和岩石力学等多种条件“巧合”在一起才得以形成的。科学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但这“巧合”便是造化的神奇之处。

        天工造桥,引出石梁飞瀑。正如宋人陈知柔诗句所说,“巨石横空岂偶然,万雷奔壑有飞泉”,如此壮观,确属奇观,而尽出自然。

        李郢此诗在赞叹这天下奇观时,似乎要寻出这“天生桥”的秘密,因为他写下“龙潭直下一百丈”这一句后,结句感叹道:“谁见生公独坐时”。生公,指的是梁僧竺道生。传说他在虎丘讲涅盘经,人皆不信,后聚石为徒,宣讲至理,石皆点头,故世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李郢或许因生公有这法力,想请他问石头一个究竟吧,于是念叨道:有谁见到这高僧来过这里呢。

3、名山必有僧道结缘之胜迹

        人们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通常都是风景胜地。且大扺离平民百姓的生活区、居住地较远,交通又不方便。同时,由于地处荒野僻壤,政府管辖相对薄弱。这些都为僧道的抢占名山兴观立庙提供有利条件。因此,中国的许多名山,便纷纷与僧道结缘。那么,诗人游览这些名山,吟诗时笔下便少不了连带僧道二字。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峰耸峙,山势雄伟,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据载唐代五台山寺庙林立,“大寺三百六,若兰(小寺庙)无其数”。56年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为124处。目前几经重建,五台山台内外的寺庙在300座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大、最集中的寺庙群。

        清代诗人万寿祺咏五台山的一首绝句落笔便写寺庙,但含蓄而有深味。其诗题为《西峰》,诗文曰:

西峰上方处,台殿隐蒙茏。

远盘秋山里,清猿古木中。

        西峰是五台山主峰之一,于五台各山中最为雄伟。上方,语出杜甫《山寺》诗“上方重阅晚,百里见纤毫”,指地势最高处。台殿,指佛寺建筑。蒙茏,指林木茂密的样子。此诗前两句说,在五台山峻秀雄伟的西峰最高处(放眼眺望),无数佛寺的台殿庙宇,被茂密的树木遮掩着。后两句说,远处传来的盘声在秋色浓浓的群山里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而在一片古老的树林里,夹杂着猿猴清幽响亮的啼叫。在这里,盘声与猿声,构成了五台山一曲智慧和善行相伴的清幽主调。而前两句的视象与后两句的听觉融汇在一起,揭示了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的特色,言简意丰,含味极远。

        此诗前二句写出九华山高耸入云的雄伟身姿、奔腾飞动的磅礡气势及鸟飞不到极顶、人更难攀上峰尖的境况。这里的“九杂”指九华山各式各样的山峰,一共有九十九座。有趣的是,有如此众多山峰的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唐代李白与隐居此山的诗人高霁游览此山时,以“按图征名,无所依据”,遂“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九华山乃由此得名。九华山寺院规模之大,不是身历其境,决难想象。当然在殷文圭写此诗时,号称九华四大丛林的寺院群还没有出现,但在鸟都绝迹的九华山上,僧人早已在山中安家落户。诗的后二句用设问的手法,顺势牵羊地道出“崖上松间尽是僧”的景象,这也正是九华山的最大特色。

4、看山也要选定理想的时间和角度

        宋代自号逍遥子的诗人潘阆也写过一首《九华山》,却从九华山的名与实挖出巧思,尔后再精选一个画面刻画其独特景观。其诗曰:

将齐华岳犹多六,若并巫山又欠三。

好是雨余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

        九华山共有九个山峰,故原名九子山。而华岳,即华山,只有三峰,所以九华山与华山相比多了六个峰。而三峡的巫山,则有十二个山峰,所以又比九华山多了三个。这前两句看似把玩数字游戏,其实别有一番巧思。九华山峰如莲花怒放于云表之上,这种“奇峰一见惊魂魄”的气势颇似华山,而峰下清溪萦绕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水飞瀑的景象又如同巫山,正因为景观有可比之处,诗人方从数字入手,以小异见大同。而后两句便用点睛之笔画出九华山之精神来。诗人说,九华山的美景应从江上远望,最好是在下过一阵大雨之后,这时的九华山,恰如丹青妙手用浓彩泼墨笔法在白云堆里画出来似的,碧蓝碧蓝地美得让人惊呆了。金性尧在《宋诗三百首》中这样评道,此诗“第三句写看山的最理想时间和角度,末句将空间和色泽揉合得十分和谐”,这也当是作者的独辟一径。

        说到华山,顺便说一说寇准的《华山》诗。据载这当过北宋宰相的寇准,是一名稀世神童,聪慧过人。小时候其父宴请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绝句,让满座宾客惊讶不已。其诗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一个小孩子就咏出如此气度不凡的五言绝句,实在是神奇。前两句明说华山之高,后两句暗指华山之险。而这正是一位居皇帝一人之下、处臣民万人之上的宰相身份地位的写照。笔者常常怀疑,象这一类寓有揭示某种巧合的历史记载究竟有几分可信度,该不是寇准当了宰相之后好事者编出来的吧。但不管如何,寇准的这首《华山》诗,倘若不是有身在峰巅的感受,怕是写不出这种句子来的。

寇准的这首《咏华山》,其实不能列为山水诗,因为并非实地游览之作。

清代诗人孙蕙的一首《太华绝句》则是登临之作,其诗曰:

绝顶青冥露掌开,仙人凤迹隐楼台。

云间忽敞中原色,俯看黄河一线来。

        太华即华山,又称华岳。清人李榕原修撰的《华岳志》有“华山为西岳。山顶有千叶莲花,因名曰华山。西有少华山,故曰太华”之释文。此诗首句提到的“露掌”,即露凝仙掌,指华山西岳庙。是华山十七处名胜的最终景点。西岳庙始建于西汉武帝元光初年,为历代帝王祭华山神的地方。旧址在黄神谷,今址为北魏时迁移所建,后历代均不断维修和扩建。该庙为五岳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庙宇,故有五岳第一庙之称。康熙重修西岳庙碑文时,曾御书匾额“露凝仙掌”。故孙蕙此诗首两句便着眼于华山风景中的特色落笔,“绝顶青冥”,指华山的最高峰连接青天。这个意象乃由王维《华岳》诗句“连天凝黛色,百里通青冥”脱化而来。“露掌开”,便指西岳庙的香火一直延续了下来。但传说中的神仙、玉女,如今都再也见不到了,因而次句便说“仙人凤迹隐楼台”。仙人当指华山君及道教传人(老子、陈抟均住过华山,陈抟住的时间最长。道教中传说的古代神仙,如冯夷、青鸟公、毛女、赤斧、古丈夫等相传都在华山“得道成仙”)等,凤迹当指仙女、玉女在华山的生活经历,如沉香救母、萧史弄玉等传说中的玉帝之女、秦穆公之女等等。总之,这华山是神仙玉女及方士文人出没的圣地福土,所以人们说华山多仙气,灵气。这正是华山风景以险要而闻名于天下之外的最大特色。

        赞颂了华山的仙气、灵气,还要夸一夸华山的险要和博大的形势。华山北瞰黄河,南牵秦岭,山峰陡峭巍峨、阳刚挺拔。华山主峰为五岳最高峰,登上绝顶放眼远眺,群山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绵,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这景象被孙蕙用14字写得极见情趣:“云间忽敞中原色,俯看黄河一线来。”云层辄忽间打开,脚下的一片群山原野便闪露出来,而黄河更如一条弯曲的细线,穿于漠漠山野之间。这便让游人有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体验。全诗尽写景,而情趣胸怀,尽在景中。

        让“多少游人皆叫绝”的天下奇观尽以名山居多,而名山的峻秀与雄奇又离不开嶙峋林立的岩石与千奇百怪的山崖峭壁。有“天下第一奇观”之誉的云南石林,便以黑色森林般的巨石群惊艳于世。

        当代诗人毛涤怀有一首写石林风光的绝句,颇能道出其景观之独特韵味者,值得一读。这首题为《游石林》的七绝这样写道:

不须雕琢自成峰,万笏参差指碧空。

最羡山民无岁月,家家都住画屏中。

        诗的前两句用简练传神的笔触描绘石林的整体形状。“不须雕琢自成峰”,抓住了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自然形成的主要特点。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所呈现的自然景观,真正是无需雕琢而巧夺天工。位于昆明市东近百公里处的石林,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在面积达4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遍布着上百个黑色大森林一般的巨石群。有的独立成景,有的纵横交错,连成一片。最典型的一片叫李子营石林,奇石拔地而起,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态,鬼斧神工,争奇竞丽。每一处都是一幅绝妙的画。每一处都是游人惊艳的场景。那石柱、石峰,或如利剑,刺向天穹,或如笋节,拔出地表。石墩褶皱,或如团团火焰燃烧,石身戴帽,或如猛士佳人漫步。诗人用“万笏参差指碧空”七个字,也写出了奇石峻峰的独特景象。

        那石柱、石峰,或如利剑,刺向天穹,或如笋节,拔出地表。石墩褶皱,或如团团火焰燃烧,石身戴帽,或如猛士佳人漫步。诗人用“万笏参差指碧空”七个字,也写出了奇石峻峰的独特景象。正是被眼前这一处处美妙的景象所征服、所吸引、所沉迷,诗人方感叹生活在周边的山民太有福分,长年累月,无日无夜,尽可饱览这神奇景色。“家家都住画屏中”,的确是够让人羡慕的了。


    第五讲 智者乐水观其动

        山水诗顾名思义,非写山,即写水,当然更多的是写山兼写水或写水兼写山或山水交织在一起写。前面介绍的山水诗,以写山者居多,这里,我们找一些写水的来读一读。

1、江河揽胜

        要说水,先得说黄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有天险,有奇观,有激流,有浅滩,而其咆哮性情和曲流景象,一向是诗人吟咏的好素材。李白的“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世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都是吟诵黄河的名诗句,惜非出于绝句。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绝句《浪淘沙九首》,其一即写黄河: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河道之曲和河水之浑是黄河二大特色,同是唐人的罗隐有“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之句,说的也是曲和浑。曲是奔走于高山丘壑之间,受地形影响;浑是从源头便卷沙而流,一路翻腾,未能澄清。所以,刘禹锡的起句便已点明了黄河的个体形象,第二句再点明黄河的气魄和流程之邈远。因为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说法,所以后二句便展开美妙的联想,诗人幻想溯流而上,到了银河说不定便可去牛郎织女家做客呢。

        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是有利而无害。北宋的诗人邵雍便有意见,于是他写了七绝《题黄河》说:

谁言为利多于害,我谓长浑未始清。

西到昆仑东到海,其间多少不平声。

        邵雍的诗着眼于黄河的浑浊,进而从其奔流的咆哮引申为世间“不平声”。这与前人借黄河的“曲”与“浑”来比喻人世是相同的。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泛黄河》就有“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及“有恨不可洗,虚此来经过”等诗句。以其“浑”所以不能洗“恨”,以其不能洗“恨”所以称其“混沌”。同样着眼于黄河的“浑”。

        当代诗人熊鉴的看法又超脱前人的眼界,他的《黄河杂想二首》其一云:

黄河为福也为灾,祸福皆因闭或开。

莫怪下游浑浊甚,泥沙滚滚上游来。

这有点近于说世风日坏源于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讽世味道,但写得颇为机警。

        说罢黄河说长江。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不同流段有不同名称,源头称沱沱河,青海段称通天河,西藏段称金沙江,以下有川江、荆江、扬子江、黄浦江等流段。著名的长江三峡在川江流段,因滩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遂成天险。诗人吟咏长江,多以三峡及荆江、扬子江为素材。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启的“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都是吟咏长江名诗句。

        这里举几首吟咏长江较出名的绝句。先看清代诗人孔尚任的《北固山看大江》云: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孔尚任是在镇江的北固山上眺望长江,长江波涛汹涌奔流出海,场景十分壮观。可他偏不直接把这场景描绘出来,但以“青天却似向西飞”一句看似无理实则有趣的结句反衬江水奔流气势。这里运用了眼视错觉原理,因为水流疾速,当以天空为参照物时,会看成不是水往东流而是天往西飞。此诗构思的巧妙,尽在此一结尾。

        深圳当代诗人邹国容一首游长江三峡的诗也写得很好,其诗题为《游三峡偶成》,诗曰:

嘉陵直下水波平,两岸秋山半晦明。

夜永无从邀月色,聊听细浪拍船声。

        邹国荣这首《游三峡偶成》出色之处在于:一是诗作有时代的新气息。历来写游览三峡的诗,或言其峰险,或言其流急,或言其景幽,或言其喧嚣,独没有人言“波平”。“波平”是三峡全新的不同于千万年来的景象,可说是把握住了三峡的巨变。二是诗作言尽意不尽,颇耐人寻味。三峡的“波平”也寓有“盛世太平”之意味,“波平”也是盛世之貌。但“波平”不改“大江翻澜”的本质,何况三峡大坝的利弊也存在大量的争议,因此,此诗的结句“聊听细浪拍船声”便有弦外之音了。“细浪”二字用得精准,一者呼应“波平”,首尾衔接紧密,二者可喻指各种不同的争议,这一层含义尽可由读者自行意会。三是诗作营造的意境充满美感。诗的首句下笔先交代自己游览三峡的方位并点明了时间。此时,远处的山峰还模糊可见,“半晦明”正是暮色与灯光交织在一起的景象。第三句笔锋一转,勾出一腔惆怅的心绪:夜色非常美好,只可惜见不到可爱的月亮。或许是游不逢时,或许是天不作美,总之是月亮千呼万喊出不来。目的是要让精彩的结句闪亮登场:“聊听细浪拍船声”。既然邀不来“月色”,总得寻找其他的乐趣以充袮补,静下心来细听那轻微的波浪拍打游船所发出来的阵阵响声,也能让人消解心中的愁闷。此诗的用笔,细腻而重形象,曲折而见韵致,欢快中有惋惜,惋惜中见旷达,情感隐匿于景象之中,寓意蕴含于言语之外。由生动具体的景象所营造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品味的空间,是为佳作。

        如果说黄河以其雄浑大气象、长江以其险要流程长为最壮观的景象而受诗人追捧的话,那么,漓江则以其风光的秀丽而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诗篇。漓江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其中由桂林至阳朔长达84公里黄金水道,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水萦回,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咏赞漓江自然风光的最有名诗句是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送桂州严大夫》)。这二句诗极其形象地概括出了漓江山青水秀的特点,但据说韩愈并未到过桂林,因此诗句只是想象而非感受。有趣的是,白居易咏漓江的诗句“山水衙门外,旌旗艛艓中”(《送严大夫之桂州》),赵嘏的“遥闻桂水绕城域,城上江山满书画”(《寄桂府杨中丞》),许浑的“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送杜秀才往桂林》),张籍的“旌旗过湘潭,幽奇得遍探”(《送严大夫之桂州》),也都是未到过桂林而纯系想象。但这些个出自想象而能准确地描绘出桂林山水之美,显然不是凭空臆造,必然下笔有所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桂林山水景象之秀美已广为传闻,达到盛名遐迩无人不晓的地步。

        欣赏漓江风景,最适于泛舟慢行。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有一首七绝《由桂林舟游阳朔》诗就道出了春日舟游漓江的愉悦心情:

春风漓水客舟轻,夹岸奇峰列送迎。

马跃华山人睇镜,果然佳胜在兴坪。

        首句点明舟游季节,而“客舟轻”用语极妙,轻的第一含义是水清,水清而见船影,船影清晰则易觉飘浮之态势,飘浮感越强烈便愈觉舟轻。轻的第二含义是心情舒畅,有好心情方能欣赏好风景。

        欣赏漓江风景,最适于泛舟慢行。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有一首七绝《由桂林舟游阳朔》诗就道出了春日舟游漓江的愉悦心情:

春风漓水客舟轻,夹岸奇峰列送迎。

马跃华山人睇镜,果然佳胜在兴坪。

        首句点明舟游季节,而“客舟轻”用语极妙,轻的第一含义是水清,水清而见船影,船影清晰则易觉飘浮之态势,飘浮感越强烈便愈觉舟轻。轻的第二含义是心情舒畅,有好心情方能欣赏好风景。

        明代诗人俞安期的一首《漓江舟行》也写出溯江流而下由水路进入广东一途的喜悦心情。其诗曰:

桂楫轻舟下粤关,谁言岭外客行艰?

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

        俞安期是明代吴江(今属江苏)人,以诗名闻世但绝于仕途。此诗是作者由桂林乘船沿漓江水路经梧州进入南粤途中所写。桂楫即桂林游船之美称。因为沿途尽是好风光,一路轻舟快下,竟不觉行旅舟楫之劳累。唐宋时期,岭南还是偏僻之边远地区,交通十分不便而成为贬臣之流放地,韩愈被贬潮州时便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哀叹。所以,那时一直有人把进入广东视为畏途。而此诗作者由水路轻舟顺流直下,感觉清爽,于是便不以为然地质问道:“谁言岭外客行艰?”那么,诗人当然是觉得无“艰”可言的了。诗的后二句便叙述何以客行不艰:白天可以饱览漓江两岸美丽景色,晚上累了可在船上躺下来听听涛声,一边回味白天所看到的景象。枕底有轻舟击水的声响,枕上又不断晃过青山侧立的身影,真是一趟难得的舒心之旅啊。此诗第三句中的“翻爱”两字用得妙。通常,“高眠”须是在平稳而安静的地方,但作者现在的体验便感觉应该巅覆这一常识了,这当然是“漓江路”所特有的魅力带给游人的清爽感受。一个“翻”字,藏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珠江旧称粤江,是国内第三长河流。虽然珠江没有象漓江那样秀丽的山水奇观,但每逢春夏良宵佳节,却别有风光可揽,尤其是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江上赛龙舟,另有一番热闹风情。

        清人文景瑞就有一首七绝《珠江春泛》写三月三春游珠江所见景象:

冶游风景似江南,佳节欣逢三月三。

千队红装万枝浆,桃花春水白鹅潭。

        三月三,古代称为上巳节。在这一天,人们到水边洗濯、喝酒,认为可以祈福驱邪。杜甫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可知到了唐代清代这一习俗仍相沿不变。文景瑞是江西人,时在广东廉州任知府,他在三月三这一天泛舟珠江所见景象是桃花盛开,春江日暖,游人如鲫,尽是美女红装。首句即把这景象总括为“冶游风景似江南”。诗中所提到的白鹅潭,是珠江八景之一,称为“鹅潭夜月”,至今仍是珠江夜游的主要景观。

2、湖泊观影

        以上介绍的是江河揽胜的绝句,接下来再看湖泊一类的。

        唐代诗人张说有两首写洞庭湖的绝句,着眼于洞庭湖水天相连、秋色悠远的博大景象。先看第一首,《泛洞庭》: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首句便是从船上远眺湖面风光:平静的湖水一望无边,但见远处与上边的天空相连在一起,足见平湖之大。次句写湖边的林木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也是一望无际。林景,是树木倒影在水中之景。千寻,则形容景象之绵长,古代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延续之长。这前两句,是往湖面的远处看和往湖水的深处看,一远一近,极言洞庭湖自然风光之美。第三句用“忽惊”来个转折,以便引出一个精彩的结句。水上光华满,是指阳光洒满湖面,泛起一片耀眼的银光。显然是游船已入湖的中央,没有树木的遮掩,太阳的光线便直泻在湖面。而诗人只顾着欣赏美景,竟不知船已走远,因而当骤然见到湖面银光闪射时便有些意外,所以用上“忽惊”强调精神之一振,而结句也就一牵而出,意趣横生。

        再读其第二首,《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巴陵即岳州,唐代为郡名。孤峰指君山,在洞庭湖中,也称洞庭山。此诗题为“送梁六自洞庭山作”,乃一首送别之作。但诗人将情融于境,也写出了洞庭湖秋色悠远的一番别致景象。“洞庭秋”的意象,首见于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萧索秋风落叶水面,在一望无际的洞庭湖蔚成一派撩人的秋色,那景象正如失意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无边愁绪。据载张说此诗写于晚年谪居岳阳时,想当年在京为相声名显赫权倾朝野,如今身为贬谪之人,送梁六即入朝赴官的友人去京城,一时不免触动谪宦之感。所以,在极目所见尽是洞庭秋色的大氛围中,那小小孤单的君山在水中漂浮,未尝不是作者的心理映照。是心之孤而怜见峰之孤,抑是睹峰之孤而倍感心之孤?或者二者交相伤之,总之,读之即见秋意即扣愁绪。由秋风落叶洞庭波、君山孤峰水上浮又联想起湘君、湘夫人之传说,但这些神仙踪迹已无处可寻,传说毕竟是虚无缥缈荒忽之事,是以“闻道神仙不可接”,只有波光鳞皴的湖水才是实实在在的。目送友人的身影远去,诗人一时顿感心事浩茫,于是吟出“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精彩结句。历来的诗评家把张说此诗和王翰的《出塞》誉为盛唐气象之肇始,可见此诗自有一种感人的魅力,正属于叶梦得所说的那种“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能到”之情形(《石林诗话》)。

        张说的洞庭湖绝句两首,叙写了洞庭湖的自然风光。但要说真正描绘出洞庭湖的景象之美,那还得读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五曰: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这是借民间留传的湘君传说为洞庭湖添色,而湖面凈如镜,君山美似画,则写出洞庭湖的寂静之美。试比较张说的“日见孤峰水上浮”与李白的“丹青画出是君山”,便知心境不同,观景的感觉便截然有别。一座苍翠的青峰藏身于碧绿的湖水之中,说是丹青妙手所画,足以让人驰聘自己的想象能力。

        例如在刘禹锡的眼里,这君山便被想象成“白银盘里一青螺”了。其诗《望洞庭》这样咏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柳禹锡稍后的唐代诗人雍陶也把君山想象为螺形物,但却不是刘禹锡的“青螺”,想象更奇特。其诗《题君山》如此写道:

风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的想象不但从君山的形状、而且加入了湘君的传说故事,说这个在湖面呈长岛形的君山,看去恰像水仙湘君画眉所用的螺形黛墨,摆放在平卧着的明镜上。

        刘禹锡用自己的想象力把李白的“丹青画出是君山”具象为“白银盘里一青螺”,不失为一幅奇特的风景画。雍陶用自己的想象力把李白的“丹青画出是君山”具象为古代女子的化妆物品,也颇有生活情趣。但有了一个具象便封杀了其它的具象,想象空间便显得窄小了。

        总的说起来,张说、李白、刘禹锡、雍陶这些绝句所描述的洞庭湖自然景象,各有特色,但艺术效果感觉似不及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那二句,也不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那二句。什么道理?这是动感气势胜过静态景象。

        说了洞庭湖再说太湖。太湖古称震泽,又名五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山水相依,有"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景观,朝晖夕雨,雾霭晴光,美如画卷。明代诗人文征明有“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诗句盛赞太湖自然景观。

        清代诗人沙维杓有绝句一首《月夜渡太湖》云:

湖水接天天不分,水禽夜呼烟际闻。

满船明月唱歌去,七十二峰皆白云。

        此诗以水禽夜呼和游客唱歌遥相呼应之声势,配以水天相连、峰绕白云、月照客舟的静景,动静相宜,颇得湖韵。

        就湖景而言,历代诗人吟咏最多的当数杭州西湖。其中,又以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绝句之一最为有名,其诗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二句写出西湖风景之美,后二句则把西湖的风光韵味与美女西施的风韵气质相比较而以“淡妆浓抹总相宜”升华二者共同点,使此诗意境高雅、义蕴丰富,成为历代咏西湖最佳诗句。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一首绝句也很出名: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此诗写出西湖六月份的艳丽景色:莲叶接天碧,荷花映日红。这本来也是平常景,可诗人加上了"无穷"和"别样"两个修饰词,境界便不同了。

        江苏古城扬州的瘦西湖,“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可说是园林与湖景的完美组合,其景色如诗似画,令人叹绝。最值得称道的,其一是杨柳,其二是虹桥。瘦西湖的杨柳和虹桥之美,有诗句“长堤垂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为证。据说,隋炀帝当年开运河,令官员在运河两岸栽插柳树,用来护堤和遮阴,并亲手栽种了一棵,赐垂柳姓杨,遂有杨柳之称。杨柳是扬州的市树,而瘦西湖的堤柳,则是扬州最美的杨柳。正因此,凡吟咏瘦西湖的诗便离不开杨柳。上举诗句已见,再举如,“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西湖弯弯水迢迢,两岸绿柳夹红桃”。

        实际上,瘦西湖原名叫长春湖,清代诗人汪沆(hang去声)有一次游览长春湖后大为震惊,认为长春湖风光之美不逊于杭州西湖,遂写了一首绝句,因了他的这首绝句,长春湖始得名为瘦西湖。汪沆的诗《长春湖》是这么写的: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汪沆的诗,首二句即描述了杨柳和虹桥之美:飘洒秀丽的杨柳沿湖边长堤向远处蜿蜒伸展而去,连接到那凋零荒芜的草地;排列得整齐而洁白的桥栏让古朴典雅的虹桥美得就象丹青妙手绘出的国画。接着,汪沆即拿长春湖与西湖相比,后二句即说扬州长春湖与杭州西湖一样,都是游人喜欢游玩而花钱不计其数(俗谓销金锅子)的地方,因长春湖比西湖小且狭长,所以应该称为“瘦西湖”。原来,长春湖乃隋炀帝所开挖的大运河的一端,河面自然狭窄而冗长。瘦西湖名之恰当,长春湖遂因此诗而得名为瘦西湖。

        写湖上风景,也常见一种借熟喻生的手法。比如,新中国的元帅诗人叶剑英的《游七星岩》:

借得西湖水一园,更移阳朔七堆山。

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七星岩是广东肇庆有名风景胜地,以“峰险、石异、洞奇、庙古”而闻名,景区包括星湖和七座山峰。这七座山峰似北斗七星散落湖中,故取名七星岩。尽管如此,毕竟还不是广为人知的地方,叶帅此诗以西湖喻星湖,以阳朔山峰喻七星岩,这就使人一下子有了美丽的风景具象:水如西湖,山似阳朔。既然兼有杭州西湖和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象,结句的赞美便不是浮夸之词了。

        现代诗人吕尚的七绝《观太阳岛荷花湖》也有同样的手法:

自古关东未敢栽,不期此日小池开。

是谁学就瞒天术,偷得西湖一角来。

        太阳岛在哈尔滨市淞花江中,林木深荫,环境清幽,也是旅游胜地。吕尚此诗先赞叹荷花在北疆栽植成功而竟开艳花之奇,接着又以西湖借喻,但吕尚用一个“偷”字则奇趣顿生,比上举叶帅的“借”和“移”更具风趣。


2017-07-18  舞蝶整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