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有一篇文,触动你的心声。
【第20篇】
引言
在成人的世界,没有绝对的黑与白,更多的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而所谓正义与邪恶,也只是相对于某个你所持的角度而言。人性之复杂,让你难以一两句话就将一个人的个性概括,譬如今日所提及的人物,个个枭雄,我对他们的认知,也只能给看客们一个参考角度罢了。
梁帝,想他青春年少时,也曾与言侯爷、林燮亲如手足,共闯江湖,谱下了一曲青春高歌。但或许就应了那句话,不见利益时难见人本心。
如果说梁帝的横刀夺爱还可以解释为对美人难以忘怀,因此情不自禁;那随着权柄日重,曾经可肝胆相照的友谊就成了横在他心间的刺,不拔出难以安枕。所以他可以对昔日良友痛下杀手,对曾经的爱人冷漠无情,所谓的“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多么可笑又令人悲哀。
对手足、爱人尚且如此,那遑论其他。因此梁帝在面对誉王的愤怒的质问时,说“换做是你,你也会做出如此选择”,这么一句凉薄无情的话,就将托付身家百姓的璇玑公主一片真情置于脑后了。
有些人,总可以打着各种旗号为他犯下的错找出借口,似乎不如此昭告天下就不能彰显他的无奈。梁帝这类人,在未成功之前,对可利用的人比尊敬无比,对可占用的资源必不择手段,也一定有很多人会被他们的口蜜腹剑、道貌岸然所骗倒。也许他们会成功,但就如静妃说的一样,“即使是至尊帝王,也总有些做不到的事。比如,影响不了天下人良心的定论,改变不了后世的评说,也阻拦不住,那些在梦中,向你走来的旧人。”
梁帝最终的妥协,一方面是难抵悠悠众口,另一方面,想必他也确实是自食恶果,所以选择给自己一个放松心灵的台阶。最后那一幕,他狼狈不堪,痛哭流涕,只喃喃念叨着让小苏记住,他也曾抱过他,教过他骑马。但曾经有多么美好,比照现在就有多么可憎。鳄鱼即使会流下眼泪,也不能证实它属于善良。
谢侯爷出身不高,但饱受政治之浸淫,看人总像是在评估这个人的价值,心中想的也必是如何将其人利用彻底。他的算计,几乎遍及所有人。即便是他最爱的莅阳,当年也是在中了情丝绕之后,由太后从旁劝阻,嫁给谢侯爷。
若你在未看清他本来面目之前,必然会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譬如卓氏一族甘为他驱使;当你在认清他真实性情之后,又会被他的果断、狠辣所刺激。这样的人物,对利用二字贯彻始终,且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见黄河心不死,对人狠不算什么,对己狠才更让人惊心惊叹。
但他却并不让我生厌。或许是因为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侯爷是作为琅琊榜的反派出现,但无论是他为权利殚精竭虑,还是撕破脸之后的图穷匕见,他对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坦荡直白的。他或许不是个真君子,但也是个实实在在的真小人。更何况,最后让他对长公主的那句话:“莅阳,这么多年,我是真心喜欢你”,从莅阳的态度,景睿、谢弼两个儿子的反应来看,这么些年,谢侯爷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也还是负责的。
夏首尊,在夏冬的心里扮演的是父亲般的角色;在梁帝的心里,塑造的是忠臣的角色;在妻子和儿子面前,却是个为了红颜知己璇玑公主,不明是非,抛妻弃子的负心汉。
他的腹黑让我有些害怕,这害怕的来源并不是出自他的手段和心机,而是他从头到尾并不认为他做过的事情是错误的,并不认为为了某些目的而夺取了一些人的性命是罪孽,甚至他还会觉得弱者的存在就是为了给强者实现目的而献身的。
这样的人,令我不寒而栗。当一个人已经没有了基本的是非黑白观,也不认可正义与良知的存在,甚至不认为人的性命是最重要的,这样的人,你不但是无法沟通,更是难以共存。
心理学上有种人格是“反社会型人格”,这种人缺乏基本的情爱依赖,对人的生命漠视程度,好比人看着猪牛羊这类的感触,所以这类人不认为让除了他之外的人死亡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甚至会觉得自身就是高人一等的,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夏首尊或许不完全符合这类人的归类,他至少爱过璇玑,不管这份爱是出自真情,还是因为可以实现他的权利欲望,同时他对他儿子的爱也是发自内心的;但他某些程度上对人命的漠然程度,着实令人心惊。
也许这就是侯爷和夏首尊的区别之处吧,前者至少是个人,但后者,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个杀人机器了。但你仍然不能否认夏首尊的过人之处,如若不是长苏,梁国的未来说不定就掌握在他手中。
结语
所谓的“正邪”,以前在我看小说时,总觉得正道的所谓正义表面,却总是暗藏着勾心斗角和道貌岸然,反不如魔教谓之邪恶的直接厮杀来的痛快淋漓。但我终究只是单一的看到了我愿意看到的方面,很多时候,“邪”面人物的真性情归根结底只是因为这个人物本来就没磨灭的真善美。
我仍然愿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即使这三位在琅琊榜中可作为反面人物代表,也依然不能否认他们内心深处还存有的良善。
而琅琊榜中还有其他出色的人物,比如蒙挚、列战英、黎刚、晏大夫、童路,比如言皇后、越妃、隽娘、誉王妃,但我已不想再一一书写。琅琊榜的中心是通过一段故事,讲述真与假,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书写作者心中对这些既抽象又具体名词的感悟。每个人心中都有她对琅琊榜的理解,我只能写出我当下所写的片面之词,随着环境、年龄改变,也必然会有所变化,唯愿不变的,仍是追求真善美的心。
愿与君共勉。
本文于2018年2月7日发表于个人微信公众号。
本篇文章图片均采自网络,在此向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