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是冰心的短篇小说,故事内容不长,但却不容易看懂。前后看了四遍,才能大概理解这篇小说所想表达的情感。
看这篇小说之前,我对冰心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冰心早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 “问题小说”家,著有《两个家庭》,《超人》等小说。在这些问题小说中,冰心关注的更多是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如家庭、父子、妇女、儿童、知识分子等的矛盾冲突与困惑。她的作品意在唤醒当时冷漠的人们,她试图以爱的温暖,“爱的哲学”来改良当时充满矛盾和封建的社会人生。
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在20世纪20年代,这时人们的思想由于处在一个交替变革的时代而略显迷茫。而尼采思想的传播让人们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显然,思想有好有坏,其消极弊害在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何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即一种漠然的,极致的“冷”。
这篇小说名称叫做《超人》,字面意思就是非同于一般常人。让人不由的想象,超人指的是谁,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又是个怎样的人。但看完小说之后,却让人觉得文中的主人公何彬与超人没有任何关系。他很孤独,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绝望。他用冷漠和疏离在面对这个世界,他用自己的方式隔绝了外面的一切,隔绝了世界和他。他生活在自己的孤独的堡垒中,不需要别人的关注,构建起密不通风的围墙,他的心就像厚厚的堡垒,没人进得去,他也不愿意出来。何彬冷漠且不近人情、不爱与人打交道、不爱任何有生气的东西。小说中这样描述到:“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冷阴阴的如同山洞一般。”他整日独来独往,说着“世界是虚空的,认识是无意识的”、“与其相互牵连,不如相互遗弃”、“爱与怜悯都是恶”等等这样的话。他认为“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 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下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笑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他拒绝了世间一切的痛苦,也拒绝了世间一切的美好。
事情很快发生了转折。一个名叫禄儿的孩子摔伤了腿,“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颤动”,何彬听了这夜夜的呻吟,想起了“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这些生机勃勃的画面,让人知道,原来他的童年是美好的,过去的他不是这样冷心肠、这样孤独的。何彬由禄儿的呻吟想起幼年的事情,于是何彬让程姥姥带钱给禄儿治病,为了不在困在儿时的记忆。他说“前几夜的思想,不过如同晓月的微光,照在冰山的峰尖上,一会儿就过去了”,虽然如此,但他的心却被慢慢打开了。正如描述的那样“睡下的时候,他觉得房间热极了,便又起来,将窗户和门,都开了一缝”,就像何彬被打开的心房。后来禄儿一直寻找机会报答他,在何彬搬家的时候,禄儿送给了他一篮金黄的花儿。何彬终于被打动了,从一个人的孤冷的世界踏了出去。
其实从文章的细枝末节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何彬对母亲依然有着深刻的爱。“母亲呵,我要坐起来在你的怀里,我们只是互相牵连,永远不互相遗弃”“母亲啊,别走,别走……”他的潜意识里,这些童年的,和母亲的美好回忆,是他最宝贵的财富,而对尼采思想的信奉让他无比煎熬挣扎。
禄儿说“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感动了何彬,使他明白了爱的真谛:世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私,伟大,世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尘世的净土,他的话语最质朴,但也最直击人心。
文章最后,何彬回赠给禄儿的那篮用“泪光儿穿起,系在弦月的两端,用满天的星儿盛在弦月圆凹里金黄色的花”,是爱的象征,是何彬对禄儿的感激之情,是何彬从消极走向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开始,何彬离开了,带着笑,和对世界的爱。不在抗拒世界,不在抗拒爱和怜悯。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冰心用爱去抚慰与疗救当时内心苦闷迷茫的青年,给当时身处黑暗现实下人们送去了温暖和希望,最终,爱战胜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