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识字开始,到毕业后进入社会,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文字,文字已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
从看他人的文章,到自己提笔写作,犹如把自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思想腾飞起来。
我在读中专期间,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一到自习和放假时间,我就一头扎进图书馆。在文字的海洋中,大量汲取营养。
参加工作后,我就发现单位非常鼓励订阅专业报刊杂志。当时,我们科就订了《会计研究》《上海会计》《辽宁会计》《财政》等刊物,这让我如鱼得水。
工作之余,我边大量阅读,边作笔记。再把认为好的文章复印后装订成册,以便用时参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推进,我紧密联系实际,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由浅入深,不断地去积累,对工作之外广泛的会计理论,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评定职称前,科长提醒我,进职称时必须提交论文。从此,我把这件事牢记在心。
打那以后,我就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有关会计资料,仔细研究文章的立题、结构和写作技巧,为将来写论文,做好前期准备。
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我于1985年开始初试写作。
1986年,我的文字终于在《辽宁会计》与大家见面,让我一时好兴奋。
发表文章时,单位还没有几台计算机,更谈不上今天的电算化了,那时能有一个计算器,也算够牛的了。
由于手工记账,每天下班前,都要把明细账的收方和付方(现在已改成借贷)分别用算盘进行累加,然后,根据上月的余额,计算出每天的余额。
每到月末的时候,都要跟科长的总账对账,每个科目余额都不允许有一分一毫的差错。
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月计和累计,枯燥无味、大量数字的加加减减,让我逐渐产生厌烦情绪。解铃还须系铃人。为改变这种状态,我反复琢磨,能不能找出一个简便的方法,快速完成这个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利用数学原理,成功地总结出四个公式,经反复检验,困扰了我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
下班回到家里,我在夜深人静时,一篇《介绍一种简单的月计累计方法》的文章,终于告成。
第二天,我利用午休的时间,在谁也不知情的情况下,我找到了《辽宁会计》编辑部的地址,写好信封后发了出去。
发出三个月也不见踪影,我以为石沉大海,没想到在投稿后的第四个月,我的作品终于出现在目录中,我的高兴劲一点也亚于小时候穿上新衣服时的心情。
不到几年功夫,我先后向《辽宁会计》《东北科技》《财会月刊》《金融财会》《冶金财会》《上海会计》《科研管理》《营口日报》《财务与会计》拿报刊杂志发表数十篇文章,并被邀请参加中国会计学会财务专业委员会、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等组织的会计学术研讨会,我提交的多篇论文被收录会议论文集。
一九九六年参加的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年会暨第九次理论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转换成本及其对企业的影响》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并于一九九八年获得辽宁省第六届社会科学省级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
二0一二年,在单位调整班子时,经过严密的组织程序,我顺利地走上了领导层,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二0一五年,我参加了由东北财经大学组织的中国内控学会研讨会,与专家学者共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改革。
就在这一年,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了个人学术专著《财会研究与应用》,参与编写了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出版的二十一世纪高职高专精编教材《现代企业管理》。
文字不仅给我带来了荣誉,也使我的地位有了提升。
一路走来,从迷茫到尝试,从热爱到专注,从失败到成功,一次次的经历,文字给我插上了腾飞的趐膀,走飞越高,越走越远,让我尝到了文字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使我的羽翼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