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书,一百来页,我猜,大概是个通俗的爱情故事吧。
翻看一看,原来是书信体,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行云流水的华丽辞藻,不过是爱书人和书店之间平平淡淡的商业往来,有什么可读的呢?
于是,我开始关注信中的细节。看着日历年的飞快游走,他们逐渐亲昵的称呼,书店员工的离职和离世,弗兰克一双女儿的成长……时间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穿过薄薄的书页,披上了二十年的风霜。直到看见他们的开场白变成了“我们都仍健在”,寒暄着是否当上祖父,我才知道,他们都老了。
大概是由于海莲小姐与弗兰克太过熟络的缘故,初闻德尔先生去世的消息,我竟不知是同一个人。直到看见诺拉的回信,我才隐隐觉得事情不妙。最初浏览书评的时候,不小心看到“戛然而止”四个字,不得不说这大大影响了我的阅读节奏。我像误入雷区似的担惊受怕,不知读到哪封信件会触碰引线。现在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也不过如此,我想。
直到第二天早上,在上班途中向老公讲述这个没什么情节的故事时,我居然无法抑制地哭了。天哪,我可不是那么矫情的人!
无数片段从我眼前闪过,海莲和弗兰克互盼来信时的期待,写信时心心相映的畅谈,诺拉对他们彼此欣赏的妒忌……美国式的热情爽朗与英国式的温和拘谨,若不是格格不入,就必然要激荡起无数火花。无论海莲嗔怪或是诉苦,玩笑或是撒娇,弗兰克都好似陪她窝在阴冷的租屋中,含笑默默望着她。
我始终感觉,海莲的本性并不像信中表现般活泼,正是弗兰克激发了她小女人的可爱面。甚至从她的文字中,能够读出她为了取悦弗兰克而刻意做出的努力。他们深爱彼此,却又隐忍压抑。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只有彼此才能读懂的暧昧。这样,才不会让诺拉和其他店员心生疑虑,才能继续他们的心灵之旅。
海莲和弗兰克的关系,像极了《廊桥遗梦》里的Francesca和Robert。
斯特里普和克里特伊斯特伍德出演的电影中,印象最深的镜头是斯特里普上车准备离开,手扶在把手上犹豫不决,最终狠下心关门离去的场景。只有决绝,才能造就刻骨铭心的爱。海莲一定有许多机会造访伦敦,说不定她真的去过,在店里按照诺拉寄给她的照片探寻弗兰克的身影,默默地看着他,默默地离开他。也可能,海莲真的克制住去伦敦的欲望,怕自己的一时冲动扰乱了弗兰克平静的生活。不管怎样,她总归可以翻看着弗兰克的照片安然入睡。而弗兰克,直到去世也不曾见过她的容颜。
这就是海莲所谓的“亏欠”吧。
所以,她要承受丧失至爱的痛苦。再没有这样一个人,读她,懂她,陪伴她。这样的爱情,再也不会出现。
当她的老邻居凯瑟琳和布莱恩到伦敦畅游,在电话中惋惜她未能同去时,海莲的眼泪差点夺眶而出。是啊,当她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踏上他的国度时,她还是丧失了勇气。爱人不在,伦敦查令十字街48号留给她的,除了怀念,别无他物。
这些书信,由甜蜜的回忆变成过往的悲伤。我想,海莲大概再不敢翻看它们,只好封存在读者的脑海中,在分享她幸福的同时,替她分担一些哀愁。
如此庆幸我能体会海莲和弗兰克相互期盼来信的欢愉,也曾享受读信时不能自已的浅笑。在没有通讯设备、不能查询物流状态的年代,等待倒显得少了几分焦虑,成为一种冲突的享受。信来得晚,难免多落得几回失望。信来得早,倒觉得期盼有些意犹未尽。如今,地球越转越快,在一个可以网络视频的年代,又有谁会提笔写下心情,寄向远方的另一个自己呢?保存好儿时那些稚气未脱的信件吧,说不定哪天,又会带给你多少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