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史记》到第六年,因替叛将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而遭了罪,被下在牢狱里,受了宫刑。于是他伤心地说:“这是我的罪过吗?这是我的罪过吗?我的身体已经遭到了毁伤,恐怕再也干不成什么事情了!”可是转而一想,又说,“《诗》、《书》之所以写得含蓄,不就是为了得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吗?当初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时,趁机发展了《周易》;孔子在陈国、蔡国倒楣时,发愤写了《春秋》;屈原由于被流放,写了《离骚》;左丘氏由于失明,写了《国语》;孙膑断了双腿,写了《兵法》;吕不韦流放巴蜀,写了《吕览》;韩非在秦国下狱,写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部分也都是圣贤们发愤写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有抱负,而又得不到施展,所以才通过写书来叙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的知音。”于是就叙述了上起唐尧,下至汉武帝获麟为止的漫长历史。
元朝无名氏《合同文字》上写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都可能要遭遇苦难,所不同的是,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沉着应对;有的人怨天尤人,有的人顺应天命;有的人被苦难打败,有的人战胜了苦难。上述包括司马迁在内的被列举的人皆属后者,他们都是敢于直面苦难,挺起胸膛,继续前行的勇士,以不屈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创造了自己“烈火焚时,不损良金璞玉;严霜降处,难伤翠竹青松”的经典人生。
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全人类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复活了。这是一种超越苦难和生死的信念在作用着。而在人类历史上,正是这种信念,让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景仰!
周国平说:“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我因此确信,苦难能使人生变得更加睿智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