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下午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妹子打来的,高兴的和我说,她只面了一次就找找到了新的工作,下个月初她就要提离职申请了。
我问她,这个工作是你一直想去的互联网行业吗?她说不是。
工资达到了你预期要求了吗?她说这是秘密。
我就不再问了,不想再扫她的兴,祝福了几句挂了电话。
这个妹子是我的一个下属,一个月前就和我提了离职,当时我问她为什么离职?
她吐槽了一大堆团队的不好,沟通起来太困难了,感觉大家都在排挤她。当时那狠话说的,恨不得自己离职了,这个团队赶紧散了才好。
我又问她,离职后怎么打算的?
她说,太累了,先休息一阵子,然后去充充电,再考虑往互联网的PM方向发展。
我说,既然还没完全想好,不如一边工作,一边想。
她说,太累了,我这个月底就要离职了,受不了了。
虽然她说了很多狠话,我却并不在意,只是觉得她这个时候离职真的是被动状态下的离职,没有完全想好下一步的规划。
其实我知道她真正离职的原因,是心态出了问题,压力稍微一大就有些受不了了。
她的付出和她的薪水基本是匹配的。可她的心态上感觉自己付出很多却得不到足够的回报,总觉得为什么我这么为团队着想,怎么大家都不care呢?
可是她没看到,当你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在加班,当大家需要你为团队付出的时候却找不到你。
再加上工作量变大,一下子心态失衡了。
过了几天这个妹子又找我了,说先不辞职了,还是先找好工作再离职,否则断了社保实在是不好办。
这让我更加笃定,前几天看到的就是一个冲动的小魔鬼,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做出了决定,今天终于恢复了理智。
这次被动的跳槽和她在上个公司的离职如出一辙,也是和同事的沟通出了问题。到了新的单位如果解决不了心态问题,还是会重蹈覆辙。
而我也不忘调侃一句,不去追逐你互联网梦想了?她说,没办法啊,不工作没钱花啊。
这个姑娘的离职,完全是一个被动的决定,并非处于理智状态下的决定,不是自己规划中的跳槽,完全是个意外, 所以跳槽很难有增值的作用,也许与自己的目标也不符,在过几年可能又要再跳了。
所以说,跳槽这个事还是应该主动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莫让冲动的魔鬼掩盖了自己的初心。
2
我的一个同学硕士毕业后一直在BYD上班,做手机硬件测试的(大家可能不知道BYD也和很多厂商合作开发手机)。
干了几年成了骨干,比较稳定了,工作上的事情驾轻就熟,工资也比较高,可他就是感觉越来越恐慌,感觉自己做的事越来越没有增值作用了,这样下去就要被这个行业淘汰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本领恐慌吧。
因为这个原因,他开始看外面的工作机会,最后锁定去这个行业领先企业爱立信工作,有了这个目标之后,开始关注爱立信的相关职位,找猎头,最后终于进入爱立信。
前几年爱立信开始裁员,补偿金额很大(大概可以一年不工作)。
当时他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拿补偿金走人,反正钱足够多可以慢慢找工作,另外一条路就是平薪调到另外一个部门,接受新的挑战,需要承担部分研发的工作。
他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没有跳槽,而是留在了爱立信,他自己想的很明白,自己所在企业是这个行业顶尖的企业,出去很难找到更好的工作。
而且自己不是一个害怕挑战的人,新工作需要些写代码,正好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
最后的结果是不错的,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新的部门站稳了脚跟,也学会了新的开发技能,培养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薪水自然也就涨上去了。
3
我的一个前同事朴先生,做了很多年的咨询顾问,在这方面算是专家了。
他给自己的分析是,做业务类的咨询顾问,必须要成为行业专家,而自己是做信息化出身的,没有实操的业务经验,很难在这个领域成为真正的业务专家。
后来他给自己的目标是往互联网方向发展,先从互联网产品经理切入,然后逐步找到合适的点开始创业,逐步实现财务自由。
想好了就辞职了,辞职后先是玩了三个月的骑行,从北京沿着国道一路骑行到广州,过了一个火火的七月。骑行的过程又重新梳理了自己,把后面要做的事,基本上想明白了。
回来后去了一家做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做产品经理,慢慢从这个点切入,发现了互联网金融更好的创业机会。
所以即便是自己已在公司做到了产品总监的位置,还是毅然辞职出来,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伙创业,专门为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IT服务。
刚开始很困难,几个创始人拿着微薄的工资,后来慢慢融到了资,现在已经C轮融资了,公司也预计要在新三板上市了。
他作为创始人之一,上市之后必然在财务方面有巨大的回报,财务自由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想好的跳槽不纠结,因为这只不过是你规划中的一步棋而已,都在你的主动掌控之中。
没有想好的跳槽机会成本太高,只是在碰运气,运气不好,几年的时间又白费了,回头看看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了。
哭都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