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违约互换
互换,就是将各种未知事物——不管它是每月不确定的利率,还是带来惊喜的午餐甜品——交换成确定的事物,比如每月的固定利率,或者每天的果冻。
不确定性带来风险,但是它也可能带来回报,所以,银行总能找到愿意承担风险的人,甚至它自己也可能去亲自参与互换。参与互换的双方,被称作交易对方(counterparty,也叫订约方,或者交易对手)。
餐厅里互换甜点的两个孩子,在这个交易中是交易对方;
在利率互换中,我的冰淇淋公司是一个交易对方,面银行是另一个。
把互换看作是保险的一种,是了解互换家庭里最声名狼藉的成员的最简单方法,这名成员就是: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或称信用违约掉期)。
信用违约互换,看起来很像一个保险合同:就像我会去保险公司是因为我需要获得水灾风险保险一样,银行会去弗莱塞姆因为它也需要得到保护,以免因为我的公司破产无力还贷而受损。在后者这项交易中,银行是信用保护的买方( buyer of protection),弗菜塞姆是信用保护的卖方( seller of protection)。
方一发现银行破产了呢
尽管票据也有许多缺点,它们还是在商人们中间流行起
对那些使用大笔金钱进行复杂交易的商人
付款承诺
早在7世纪,中国人就发明了一种钞票,比圣殿骑士们的做法还要早。在欧洲,稍后在美洲,每一张票据,据称都是代表特定数量的某种商品——丝绸、铜或者金、银。每一张票据上都写有一个书面承诺,持票人可以拿着这张票据去银行兑换确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一旦人们习惯了使用纸币,生意就变得更容易做了——只要你用对了钱。
通货膨胀
有些银行,甚至某些国家,会在自己的密室中保存足够多的金或银,与它们发行的纸币上的每一句书面承诺都一一对应。另外有些国家,一开始也这么做的,但是很快就开始发行更多的纸币,超过了自己储存的贵金属的数额。
这种做法是有风险的:如果所有人同时要求兑换出金子,那这个国家的银行是无法支付的。如果人们知道了纸币的价值就会急速下降,而金子的价格会上涨。这叫作通货膨胀(inflation) 。
当一种货币变得昂贵时,会有几件事情发生。首先,商品价格下跌。发生这种情况时,拥有黄金的人倾向于继续围积,所以现金就变得更昂贵了,这会进一步降低商品价格。这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deflation)。
刚开始的时候通货紧缩挺不错的:车便宜啦!玩具便宜啦!食品便宜啦!但是,很快,通货紧缩这只蝎子,就露出了它尾巴上的毒刺。投资者不甘心去投资于任何日贬值的东西,所以呢,他们就不再给公司们投钱,并开始出售自己的股份。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通缩螺旋(deflationary spinal)。
萧条
这就是所谓估售压力( selling pressune),在通缩螺旋情况下,公司的股份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投资者们卖掉一些手头的股份,买入一些被认为是避风港( safe haven)的东西,比如黄金或者国债。
如果太多投资者抛售,又没有很多买家,价格就会下跌。其他的投资者因为担心他们的股份接下来也会跌价,所以他们也会卖掉自己持有的股份。用不了多久,人人都在卖了:没人愿意去买两周内价格就会跌得比他们买入价还要低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们只对避风港有兴趣,他们害怕买了股票或发放贷款后,他们的钱会缩水,所以这两件事他们都不会干。没有了投资,公司也不再成长。他们削减,裁员,也不再购买其他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不久,整个经济就有陷人萧条(depression)的危机了。
法定货币
从货币诞生那一刻起,政府就在通过发行所谓的法定货币(fail currency),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这对孪生恐怖作斗争,这意味着,钞票值多少,是由政府命令规定的。换句话说,是政府说:“这张纸值20美元,没有理由,就是我们说了算。”
法定货币出现了几个世纪,但是直到1972年,美国政府将美元作为法定货币,几乎全世界才都决定采用一套类似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