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6

诗佛王维隐居山林是啥感觉,这首五言律诗给出答案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写景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上千年来,这些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动人心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神往。常清君特从中华古诗词曲中,摘取其中精华佳作,与大家共同赏析品味。


诗与画都精湛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他精通诗书音画,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王维创作的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旗帜。

说起王维的那些传世经典名作,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竹里馆》、《辛夷坞》、《山居秋暝》、《鹿柴》等等,简直不胜枚举。

此寂寞非彼寂寞

常清君这次和大家一起赏析的是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按惯例常清君先解释一下诗中字词:

山居:山林之中隐居。

柴扉:柴门。

落晖:夕阳,夕照。

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

荜(bì)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犹渡口。等待过河的地方。


再来解读整首诗歌。

在常清君读来,首联二句是描写作者当时所隐居山林时的四周环境,不少书籍因为此诗中字面上有“寂寞”一词,而将其解释为是描写作者的孤单落寞的心情,其实,这是现代人习惯性的用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意,去附会解读古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意。

古代汉语里,尤其是在古诗词里,“寂寞”一词除了指心情的“孤单冷清”之外,还指环境的“寂静无声,沉寂”。那么这首诗中的“寂寞”到底是哪一种含义呢?让我们再返回到原诗作里去寻找答案吧。

如果纯粹只读第一句“寂寞掩柴扉”,那两种含义都可能存在,不过再继续读第二句“苍茫对落晖”的话,就会明显发现,作者采用了古诗中常用的对偶句式,那么,前一句的“寂寞”一词,是对应下一句的“苍茫”一词,而“苍茫”一般是用来描写景物的,是指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因此可以由此判断,此诗中的“寂寞”,其实是寂静无声或沉寂的意思。

另外,从相关史籍材料也可以佐证,王维的隐居山林,是其发自心内的主动行为,而并非被动行为。

写物写人皆传神

颔联二句“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则由写景,转为写动物和人,鹤鸟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一个“遍”字,一个“稀”字,都非常传神,“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颈联两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又转为描写植物,前一句中的“绿”字和“红”字,后一句中的“新”字和“故”字也非常传神,且对比色彩也非常强烈。

尾联两句“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又再重新写景,呼应首联,而且此时的景色中也不仅仅只是作者一个人,还有渡口众多点着渔火,荡舟晚归的采菱人,更应证了作者并不孤单冷清。

写到这里,我耳边仿佛传来那首经典民乐《渔舟唱晚》。


常清君云:雅静似仙境,隐居山林怡然意。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