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阿勒泰
用一个周末的时间看完了《我的阿勒泰》
美好的情感在沉重和苦难的生活中被衬托得愈加动人而有光彩,互相帮衬的生活中,一口饭食,一句温暖的话,都质朴到弥足珍贵
遥远的阿勒泰,平凡的人们,这样的生活里有更多原始而真实的质感,包括情感。艰苦的环境,匮乏的物质,但同时被上天恩赐了绝美的自然之景,还有与人们相依为命的牛羊等动物,简单的生活,没有了太多的羁绊,便有了更多心灵的自由
人物
剧中的人物其实就是各个年龄段的我们人生的某种再现
巴太和文秀那动人的情感,是因为那种纯粹只存在年少时,相比于生活的琐碎与苦涩,那种幸福与快乐是纯粹的,清澈见底,不含一丝杂质,令人沉醉
托肯,一个年轻的妈妈,心直口快,勤劳善良,但又特别的勇敢,忍受了很多艰辛与不幸,在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时也会大胆追求,面子不重要,孩子很重要,幸福更重要
托肯不曾得到亡夫的爱,那块“搓衣板”的故事特别让人心酸,但她又那么容易满足,别人对她的一点点好就让她很快乐,也不吝啬表达对别人的善意,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
这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洒脱,该遗忘就遗忘,该快乐就快乐,这样人生才值得过下去
文秀的妈妈经历了很多,生活的沧桑让一个中年妇女活得通透,能屈能伸,心如草原般宽阔。奶奶一直都是一个苦命的人,但是在妈妈和奶奶苦涩的生活中,既有相依为命,又有一种智慧和幽默,让生活显得不再那么苦,有了一丝暖意,一抹亮光
人与动物
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对于底低端生物的占有和主宰是很自私的,但这是由基因决定的
其它动物在生物链上命运也是如此,弱肉强食
但人有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地方,人类是有理性的,对他人的占有和主宰的欲望被削弱了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人与动物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的顶峰,都是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而脆弱,联起手来对抗恶劣环境,对抗生物链中的强者,这几乎就是所有生命的本能反应
人与自然
转场是游牧民族经常性周期性的迁徙,途中历经辛苦,却又在荒凉中游走在那些绝美的风景中,生活始终苦乐相伴
绝美的风景往往在蛮荒未曾开发的地方,有时候常常觉得人类是美的破坏者
所以很欣赏那样的建筑设计师,能把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成为美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却又在不断进化中,思维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但是即便如此,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依然要有敬畏的心,因为我们依然知之甚少。自然的规律无法改变只能顺应,人类才会保有一席之地,野蛮的对抗会带来灾难
人与社会
游牧民族的生活是非常辛苦劳累的,为什么不到安稳一隅生活呢?
曾经生活的区域是被地理所限,祖辈相传的生活方式很难一下子被放弃,老一辈的人不可能亦或者不愿意去适应更现代的生活,过去的生活里有他们的艰辛,同样也有他们的尊严和骄傲,故土难离,那种深厚的情感也是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
但是显然游牧民族的规模在逐渐缩小,有一天也许就不存在了。人类天然向往更好更安定的生活环境,即便游牧也是逐水草而居。人类现在追逐的生活今后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呢?也许将来会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游牧方式”也未可知
人性之一就是喜新厌旧,如果没有欲望人类也许就停摆了
无论生活在哪里,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着都可以,追逐幸福与快乐则是永恒的主题,无论多少次轮回,没有幸福与快乐,人类的生活将变得毫无意义
大结局
踏雪之于巴太不仅仅是一匹马,一个伙伴,他了解懂得热爱踏雪,踏雪已经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亲手杀掉踏雪等于杀死了他自己的一部分,何等惨烈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离去便是三年,这三年他会经历什么呢?
人生非坦途,但愿这样的打击还是不要遇到,因为人生并不长,年少时的打击要用很长时间甚至一生来疗愈,所以还是要尽量好好爱护自己的心,给她找一个安全温暖的地方来安放
在年少时期,巴太没有母亲,文秀没有父亲,他们的生命中本就有一部分残缺,这或许就决定了他们性格中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遇到重大事件时,在感情丰富的年纪,感性的冲突更加强烈,在成人的路上,他和她只能选择在脆弱中坚强,在隐忍中勇敢,所以年少时的重大打击会让一个人迅速成熟,但这种成熟来得过于残忍
开放式的大结局其实也是无法选择的,因为青涩的情感和巨大的伤痛之后,谁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改变会怎样。也许不如就这样吧,让美好永远留在巍巍的雪山,清澈的湖泊,辽阔的草原,留在文秀娓娓道来书写在白桦皮上的文字里,留在那永远回不去的纯真稚嫩的青春岁月里
现在我常常会愿意去欣赏别人的生活,欣赏那种幸福和美好
日常琐碎繁杂的生活常常平淡了情感,以致于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经历过那些幸福和快乐
从看重到看淡到看透,明白了生活的常态从来不是永远拥有,所有一切都是过程,过好每一天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