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与瘦的本质问题

在生活中,有这样两种“极端”的人

一种是“怎么吃都不胖”的瘦子

另一种是“喝凉水都长肉”的胖子

在这个追求骨感美的时代,前者总是招来很多人的羡慕,而后者总是陷入越减越胖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这两种体质的人身体里藏着不少健康隐患,而“吃不胖”、“瘦不了”只是外在的表象。


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体重的分级方法。按照2003年原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体质指数(BMI)低于18.4为偏瘦,超过24为过重,超过28为肥胖。

为什么有些人“瘦不了”

多痰少气脾肾虚

从中医角度来讲,胖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黄帝内经》最早将胖人分为“膏人”、“脂人”、“肉人”三类。中医学认为,肥胖和个人的体质关系密切。

中医理论认为,肥胖的病机主要是阳气虚衰,痰湿偏盛,即“多痰”和“少气”,主要与脾和肾的功能有关。

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

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体内水液无法正常地蒸腾气化,导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形成肥胖。

所以,有的胖人是实性体质(实胖),有的则是虚性体质(虚胖)。


调理:分型减肥才有效

人和人的体质千差万别,肥胖的类型和表现也不一样,较常见的有气虚湿困型、胃肠湿热型、肝气郁结型三种类型。

气虚湿困型

这类人大多胖而不壮,松垮虚浮,食量不大,伴有疲倦乏力、肢体困重、腹胀便溏、尿少、四肢浮肿等症状,调理以化湿、运脾、补肾为原则。


日常饮食宜选择具有燥湿健脾补肾功效的食材,如赤小豆、薏米、白扁豆、荷叶、茯苓、山药、板栗、芡实、枸杞子、桑葚、黑芝麻、海参、银耳等。


胃肠湿热型

这类人大多胖而壮实,食欲旺盛,吃什么都香,或有便秘、口干舌燥、怕热多汗等表现,调理以清胃泄热为原则。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选择入脾胃经、具有清热作用的凉性食材,如绿豆、苦瓜、黄瓜、苦菜、丝瓜、莲藕、生菜、萝卜、梨、柚子等。

为什么有些人“吃不胖”

胃火大,胃过强

从中医角度来看,“吃不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胃火偏盛,中医称之为“消谷善饥”

这类人吃得多却容易饿,同时大多伴随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等症状。

这是由于胃对食物的腐熟作用太过,代谢亢进,消耗过多所致,因此多食易饥而且消瘦。


胃强脾弱

这类人在多吃不见胖的同时,伴有大便溏泄,爱拉肚子。

这是因胃消化食物的功能过高,故多食易饥,但脾运化功能减弱,不能正常地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故多吃也是消瘦,胖不起来。

调理:养阴健脾按足三里

排除了疾病的可能性,假若消瘦比较严重,伴随明显的口臭、便秘或便溏等症状,可以选择用中药调理,一般采用养阴清胃、健脾化浊之法。

消瘦者还要注意饮食忌宜和日常生活习惯,做到“七分养三分治”。


胃火大的人应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避免食用寒凉性质的果蔬,以免损伤脾胃,进一步加重脾胃虚弱,加剧消化不良和吸收差的情况。

生活有规律,注意饮食有节,细嚼慢咽,多餐多食。平时多选择容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少进食油腻、煎炒食物以及纤维素含量过多的食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