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来的那一夜》。
本梦很少写影评,因为实在对电影没有热衷的念头,除非情怀。然而,这一部电影却让本梦大呼过瘾,即便十刷以上都意犹未尽,甚至比起原本必看的诸多影片都要感觉良好,真是百看不厌。与众不同的题材,表达着丰富深刻的寓意,这让本梦对电影这种艺术产生更新的正面评价。
言归正传,说回《彗星来的那一夜》。这是小成本电影,几万美金成本,然而精彩程度绝对完爆那些个耗巨资却只会搞明星效应堆积小鲜肉的国产片。可以负责任地说,其中没有一秒是浪费的,你必须目不转睛看完90分钟。毫不夸张,如果观影过程不小心因为和别人搭话错过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镜头,你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回放补上。虽然开头十分钟可能略显无聊,像是普通也和主题无关的对话,但伏笔其实已经埋下,只是我们尚未察觉。
故事说来简单,没有大规模场景,也无好莱坞特效,主要是讲一群朋友相聚,被各种诡异事件干扰,最终陷入不堪设想的后果。但具体的细节却非常震撼,普通场景加上科学假设,呈现出令“亲历者”以及所见人毛骨悚然的心理阴影,看到怀疑人生。平行时空互相干扰,各种“自己”在人性的弱点被无限扩大后相残杀,角色们永远都存在于孤独的背景下,你最后连自己都不能相信,甚至,要狠下心杀掉自己,只为活着。
这关乎人性,也是该电影得到升华的标志。但放后再说,先看看故事本身,表面的存在感。其中,有一个本梦感兴趣已久但始终无法通俗理解的科学理论——薛定谔的猫,大意是:两种矛盾可以并存,但当某个限制被打破,全部情况只会毁灭剩下一种。不过电影使用的工具并非“薛定谔的猫”,而是标题“Coherence”(相干效应)。基本上,房间里每一个主体都是来自不同时空的概率体,他们有些几乎一致的经历和性格,还能够相对流畅地交流,而目的可以说是一样但又不一样——利用先知经验,尽可能阻止另一个世界的事态朝本方未来的趋势发展,拯救自己一派(到最后完全是为自己)。
科幻题材向来是本梦兴趣所在,《彗星来的那一夜》则将这种观点推向极致。他对平行时空的处理非常优秀,没有一般穿越的俗套剧情,而是利用误差的碰撞营造出逻辑上的魔法,相当地引人入胜。这也实现本梦长期对个人日常生活的理解: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当这个不可能发生的现象通过电影的形式出现在面前时,便具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情不自禁地陷入导演构造的虚拟世界里,感慨于其中无比真实的假设。即便没有过此想象的观众,也会因好奇和科学的魅力产生新鲜感。自己不是自己,自己厌恶自己,自己恐惧自己,自己毁灭自己……如此哲学的生活,简直太震撼。
还有最重要更内涵的人性诠释。密室是悬疑小说惯用的环境,这一经典设定被放在科幻片里同样具有巨大的效应。在自私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必要,人类本性的丑陋也会爆发,背叛、怀疑、自私、暴力……一切可怕的情绪和心态,会潘多拉魔盒,一个接着一个开启,全部出现。性格扭曲,行为疯狂,后果严重,反社会成为习惯,我们将不再是我们,乃至无法成为正常人。在一个包括自己在内谁也不能相信的世界里,甚至自己反而是最可怕对手,比起《别相信任何人》描述的都要可悲,谁都不能保证个体的极端会在哪里。影片的最后一分钟,主视角角色差点就拥有新的正常生活,只是一个突然降临的电话,很可能彻底打破局面。这时,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观众无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不得不说,神来之笔。
写到这里,本梦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要重温一遍才刚欣赏过的《彗星来的那一夜》,那是言语永远描述不完的精彩。以及同等类型的电影。听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也很精彩,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