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cho
个人成长教练/职业规划师
推荐书籍:《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作者:卡尔·纽波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主要内容:
作者卡尔·纽波特呈现了对待职业生涯的两种不同方式。
一种是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另一种是激情思维,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01
不要急于找到符合兴趣的工作
原来在公司里和不同职位、年龄段的同事做交流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指向一个话题:
我好像没那么喜欢现在的工作,真正喜欢的工作在哪里。
仿佛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可以“预先”找到完全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
每当同事开始一个个分析曾经经历过的工作时,总能对喜欢的部分、不喜欢的部分滔滔不绝。
可是分析来、分析去,结果总是令人沮丧:没有一个职业可以让自己激情澎湃。
卡尔·纽波特在书中提出的另一个具有冲击力的观点,让我很意外但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相信存在可以预见的符合兴趣的工作,反而让很多人不幸福,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人们误以为所有的兴趣都有对应的工作,可以长期去从事,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回报。
2002年,一个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罗伯特·瓦勒朗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对539名加拿大学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这些学生是不是拥有激情?如果有,那么是哪些方面的激情?
激情假设的核心是假设我们拥有某种事先存在的、有待发掘的激情(可以理解为兴趣带来的激情)。
这项研究正是为了检验这一假设。
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在确认出来的所有激情中,只有不到4%与工作或者教育有关,其他96%都是某种爱好,比如运动和艺术。
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艾米·瑞斯奈斯基发表过一篇文章,讨论了工作(job)、职业(career)和天职(calling)之间的区别。
工作是谋生手段,职业是使工作渐入佳境的途径,而天职是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是个人的关键部分。
她的一个关键结论是,最快乐、最有激情的员工不是那些将激情化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够久、而且擅长于自己所做事情的人。
到目前为止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我们会羡慕某些具有天赋特长的人,他们好像从小就知道以后要做什么,并且真的做出来了。
而忽视了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在实践中才能逐渐找到真正能够让自己长期投入激情的工作。
我们需要在切身体验中,去发现让自己感到喜悦、自信、充满力量的那部分工作,直到真正确信这就是我热爱的、我想要长期从事的。
而每个人发现这个热爱的时间节点并不相同。人们会以为大学毕业前后这个时间节点自动会来临,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到它。
在我实际咨询过程中,会发现有部分客户是体验很少,或者说有体验也未必真的确信那就是自己想长期从事的。
我鼓励这些客户(包括大学生和已经在职场中的人们)继续保持大胆的实践,一生很长,不是非得要在某个时间段作出所谓的正确的决定。
当然,一旦选择一份最初的正式工作,满足基础期望,在这份工作上,不断去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稳扎稳打。
对自己宽容点,给自己等待的时间。
02
职场资本与激情工作
没有人会主动上门给你提供一份符合你兴趣的工作。
“(工匠思维)是对待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是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而激情思维是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激情思维会导致长期的不满,并让人不切实际地幻想还有更好的工作。”
工匠思维主张的是,不要去担心工作是不是“正好合适”,而是俯下身子、努力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
好工作没人会主动给你,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在这个人人都在喊内卷的时代里,符合兴趣的好工作每个人都想要,那凭什么就该轮到自己头上呢?
这个是需要深思的。
之前在一个活动中听到一位摄影家分享的一个观点,用在这里非常恰当:
这个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么,当人人都在加速往前走的时候,你能不能横向走呢?能不能倒退着走呢?能不能往纵深处走呢?
同样都是1分钟,这个1分钟你能活出怎样的厚度来?
无论往哪个方向走,前提条件是都拥有了可以称得上优秀的、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且有人愿意埋单的技能。
激情思维会让我们浮于表面,不愿意投入巨大的心力去探索、挖掘已经在从事的这份工作的技能和乐趣。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对职业的合理期待的问题。
有一类人群,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很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并投入其中去学习、使用,但不全都会把它们变成长期从事的工作。
如果期望有一份工作可以满足自己广泛兴趣的话,那这一辈子要从事非常多的工作才行,但这样频繁转换也未必都做得出成绩,反而会陷入沮丧。
我碰到这样的客户,就会跟他们说,请你们降低对职业的期待。
人们很容易就会把诸多的要求放到一份职业中,企图都从中得到满足:兴趣、成长、人际关系、报酬、安全感……
这样就好像列出了一份list去找一个完美伴侣一样,找不出来的。
需要靠双方彼此调整、才能经营出最佳的关系。
而在职业发展上,也是如此。
必须要认清一个事实是,职业只能满足我们的一部分期望,幸运点,满足90%,不幸点,可能只有40%。
那无法被满足的兴趣,就要自己在业余去找寻。
如果怀着可以找到100%满足自己兴趣的工作,那大概会失望一辈子。
03
如何做到对工作满意
前几天和一位客户探讨如何寻找自己喜欢工作,她提到自己的父亲从事了与原本热爱的领域完全不同的工作,而且一路往上学习、专业技能不断精深,也做得非常出色。
客户不太理解为什么父亲可以做不喜欢的工作长达一辈子。
我说,除了兴趣以外,其实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职业选择。
当你真的在这份职业上投入心力、作出优秀的成绩后,对工作的责任感会与日俱增,而这份责任感又会驱使自己投入更多。
责任感越强,做得越出色,渐渐的,人就会赋予这份工作以使命和意义。
使命和意义,原本就是人创造出来的。同样的工作对不同的人,它们的内涵也是不同的。
随着人们工作越来越出色,做得时间越来越长,使命和意义逐渐萌生出来。最终呈现的,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在价值观的外化和落地。
然而,使命感并非在职业生涯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产生。
“与科学突破类似,好的职业使命也是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存在于你所在工作领域的相邻可能之中。
因此,想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某种使命,必须首先达到前沿,而且职业在那儿才能发现这些使命。”
在对“前沿”的解读中,恐怕要消除的一个误解是职业不存在高低贵贱。
就像日本羽田机场“国宝级”清洁工,她已经在清洁的工作中达到了相当前沿的水平,已经拥有了稳固的使命感,并且有工匠精神带来的高竞争性技能,所以她会做得非常幸福而自豪。
让使命落地的必要条件是拥有足够的职场资本。
职场资本这个议题,可以帮很多不知道未来想要做什么的人提供一个思路。
从当前从事的职业开始积累工作成绩,从小的创新开始做起,一点点积累自己的职场资本。
要相信,现在做得越好,以后的选择就会越多。
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需要专注地去拓展自己并不精通的技能,获取即时反馈,然后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这个基础上所掌握的技能,就是重要的职场资本。
等到机会来临时,所拥有的职场资本,就是换取这个机会的条件。
一旦自己的“资本”派上用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就会与前面提到的使命产生正向循环。
那么工作上的满意和幸福,便会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