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shí qūn指圆形石仓,是古代用于储存粮食或物品的石制建筑),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词语汇】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人。刘子骥是陶渊明的远房亲戚,两人家族同属南阳郡,且志趣相投。据《晋书》及《世说新语》记载,刘子骥之父刘耽与陶渊明家族有通世家谊,陶渊明曾通过刘耽了解其外祖父孟嘉的事迹。刘子骥以隐士身份闻名,好游山水、采药寻仙,其“尚质素,虚退寡欲”的节操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精神高度契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称其为“高尚士也”,借其形象强化故事的真实性。刘子骥曾于衡山见“石囷”(一开一闭的仙药仓)的奇闻,这一传说可能启发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构思。
深入忘反:反同“返”,指刘子骥在衡山采药时沉迷山水而忘记返回。
石囷:圆形谷仓状的巨石,此处指山涧南侧两座形似粮仓的岩石,一开一闭。
伐薪人:砍柴的人,刘子骥迷路后向其问路得以归家。
【意译】南阳人刘子骥酷爱山水,曾到衡山采药,因沉迷景色而忘记归途。他发现一条山涧,南岸有两座巨石(一开一闭),但因水深无法渡河。返程时迷路,幸遇砍柴人指引才勉强回家。传闻石囷内存有仙方灵药,但当他再去寻找时,已无法找到原处。
【析评】故事通过刘子骥的奇遇,虚构了山中石囷里的仙药,后世各类传奇类沿用了这种幻想。刘子骥作为晋代隐士,其“好游山水”的性情呼应陶渊明笔下的隐士形象,反映乱世中文人对精神净土的追求。
结尾模糊处理——“不复知处”,强化了神秘感,引发读者对未知世界的想象。结局类似《桃花源记》,两文均以刘子骥的“寻而不得”收尾,虚实结合,暗指理想境界的不可复得,既是对现实的隐喻,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渴望和对超脱现实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