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shí qūn指圆形石仓,是古代用于储存粮食或物品的石制建筑),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析评】故事通过刘子骥的奇遇,虚构了山中石囷里的仙药,后世各类传奇类沿用了这种幻想。刘子骥作为晋代隐士,其“好游山水”的性情呼应陶渊明笔下的隐士形象,反映乱世中文人对精神净土的追求。
结尾模糊处理——“不复知处”,强化了神秘感,引发读者对未知世界的想象。结局类似《桃花源记》,两文均以刘子骥的“寻而不得”收尾,虚实结合,暗指理想境界的不可复得,既是对现实的隐喻,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渴望和对超脱现实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