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上儿子没起床的时候,我就在盘算今天应该安排些什么学习任务呢?转念一想,这样的妈真是烦,过个假期,就不能让人好好休息几天吗?这一大早的就开始算计孩子。后来我打算学习任务慢慢加上来,让每一项逐渐形成习惯,不能一下加太多,重在培养习惯。
儿子起床后,吃早饭前。
我说:“妈妈和你商量个事儿,寒假开始,咱们要不要把晨读的习惯恢复一下?”
“当然要了!”
“回答的这么爽快啊!”确实比我预想的好很多。
“那你觉得什么时间晨读呢?”
“如果早上起来不饿,就早饭前晨读。当然,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如果很饿,就早饭后晨读。”
“好嘞,那你今天早上是什么状态?”
“很饿,所以早饭后,我晨读。”
后来早饭后把英语短文读了一下。
2:今天儿子晨读完主要还是在搭乐高。我的内心里一直想着:“啥时候写作业呀?早点写完,我不是就轻松了吗?”我看到群里其他孩子在上午已经交了作业。心理难免有些对比。转念一想。有时候我的界限感不足。如果我把孩子当成客户,那客户的事情我哪能定的了呀,我只有积极沟通,改善局面。所以他玩的间隙里,我主动找他谈了谈。
“儿子,咱俩聊一聊今天什么时候写英语作业的事情。”
“听你的。”
“不是听我的,作业的事情你做主,但是妈妈还是想和你聊一聊,因为有时你需要我的帮忙,涉及到我的时间安排。比如昨天晚上你是7:50完成的,事实上按照老师要求的截止时间8点来说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因为需要我的帮忙,我就得一直等着,或者说我因为这个没法放松的去做我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希望你早一点,也照顾一下我的安排,怎么样?”
儿子想了想说:“那下午三点吧。”
后来下午三点的时候,孩子就自己开始完成了。希望他能作为客户,在我这里收获尊重。
3:儿子今天搭乐高的过程中,有一次因为零件找不到开始着急,平时的我肯定会很烦。特别奇怪,经常我不能辨别孩子的生气是对自己还是对我,总之,他的语气一急,我就开始烦躁。这时候,转念一想,觉得儿子肯定在想:“妈妈,怎么不过来棒棒我呢?虽然乐高是我自己玩的,但这次零件这么多确实不好找呀!”这时候我站起身来,走到他那里,开始帮他找。这时候,他说:“真费劲儿!”我说,确实是够费劲的。这么多零件!
我又想到,其实我平是有时候对孩子的关爱感不够。因为我的爸爸从小总是叫我们独立,所以我也沿袭了这套思路,为了达到表面的独立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感受。连着帮他找到三个零件后,我就在那里帮他扶着搭好的部分,这样方便他的操作。过了一会儿,他说:“可以了,完成这部分了,你去忙吧”。
如果我把孩子当成一株幼苗,他在独自面临暴风雨前还是需要在温室里呆一段时间的,因此今天有三次,都是在他平时害怕的时候,我没等他开口,我主动过去陪他。他开心的帮我放好了桌椅,方便我在旁边工作。他自己想办法带上耳机听故事,不打扰我工作。其实这些事情都很小,但是当记录出来的时候还是能感受到孩子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