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活?
雨果说:“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
关于生活的定义,有很多种。
有人说生活是生下来,活下去。从狭义上说,生活的内容确实是我们每个机体得以生存,得以活着的基本方式。但是,这样的生活定义对于一个真正渴望鲜活出来的生命,是远远不够的!
梵高,一个在艺术史上颇受争议的传奇人物。
提及他,我们的头脑里也许会很快呈现出梵高短暂的一生中作出的绘画作品:比如那幅充满汹涌动荡、异常活跃的《星夜》;比如他为体现深陷社会底层的穷苦矿工们的生活所画的《吃土豆的人》;比如梵高自己在自残割去右耳后的自画像《抽烟斗的人》等。
从梵高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体会到“真实”——真实的梵高,真实的生活。
有人说,看到梵高的画,就会情不自禁莫名的流泪。因为只有真实,才能触动和感动彼此的心灵。
《渴望生活:梵高传》这一部小说出自美国著名作家欧文·斯通的笔下。他以细腻的情感笔触写出了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
在本书中,作者斯通介绍了他是因为何种机缘,决定写下梵高传记的。
1927年的巴黎。偶然机会作者斯通看见梵高的画展,并为梵高的绘画感到震撼。
站在梵高的绘画面前,这些画在不断地向斯通传递出一种生命力与生命感的东西。那是一种将生命感油然升起,又融合成为一个生命统一体的力量。
当时斯通就自问:“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是个什么人呢?”
因为梵高的绘画作品透露出非同平常的气息感,斯通开始渴望了解这是一位怎样不同凡响的画家梵高。
于是,作者斯通在26岁写下了这一部成名之作《渴望生活:梵高传》。
斯通在导言里谦虚地说:“永远要记住,是温森特·梵高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
梵高的生命是短暂的。在37年里,他饱受生活的拮据和磨难,但他仍然用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在作画。
梵高不仅在物质生活上频频受挫,同时他经历着精神折磨。他割掉自己的右耳,被送到精神病医院,最终向自己腹部开枪而终结37岁的生命。
梵高的每幅画,仿佛都画进了他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呼唤。他的每幅画里都体现着他燃烧不息,火热至极的生命。
梵高的生命又是孤独的。梵高通过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经历背后的绘画作品,治愈着世人心灵的孤独。
同时,梵高正在向我们表达他在世间永远追求最温暖的色彩,最温情的光亮,也许在他的心里,这就是上帝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