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过了30岁不结婚也没人把你当成怪物
在这里不用父母托关系你也能靠自己找到工作
在这里没有相亲,不用介绍,爱情也会在角落里慢慢发酵
在这里你赚钱的速度才能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题记
“你来这个城市几年了?”
“你来自哪里的?”
“你打算一直留在这吗?”
“你为什么漂在大城市?”
“你漂在大城市的理由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你知道。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留在北上广深?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向往宁静、悠远、离群索居的生活,另一种喜欢热闹、多样性、在人群中扎堆。
前一种人,好比中国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好比美国的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看四季变换和蚂蚁争斗,思考“我为何生活”这样的问题。
后一种人,不用举例子,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此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外桃源、瓦尔登湖,都只是个梦,我们不是那里的常住人口。
职业决定多少人生活在城市
在农业社会,就算农民想住到城市里,也不可能每天在农田和酒肆之间来回奔波——城里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
而到了现代社会,即便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在GDP当中所占比重也已经达到90%。
现代经济里,越是富有的国家,知识(包括技术、信息和创意)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交往来传播知识。
同时,也从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成为知识的生产者。
换句话说,从前,生性再喜欢热闹的农民,都不得不居住在农村与土地为伴;现在,性格再内向的都市白领,也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与人交流和开会。
人喜欢多样性,而不喜欢单调乏味的生活
只有城市,才可能提供这样的多样性;只有大城市,才可能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和更多样的消费服务。
其中的道理在于,在一个有大量消费品和服务供给者的市场上,每一个生产者都可以仅仅针对某一细分市场提供消费品和服务,而无须担心没有生意做,因为在大城市里,某一特殊偏好的消费群体数量都足够多。
这样专业化的结果,既能使得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得人们在专业化的生产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专业化程度。而专业化程度又反过来提升了生产者的竞争力,以及城市生活的品质。
人类是社交需求最强的动物
社交是人类判别自我存在价值,定位自我认同自我的一个必要之物。
人自我的存在需要对应的坐标来衡量,而社交就是这种存在的坐标。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之间越来越扁平化,那线下面对面的社效需求会不会减少了?部分是有的。
比如说,人们可以在家办公,通过远程通讯方式与同事和客户打交道;人们要与朋友交流,可以打电话、发微信,而不一定要每天见面。
但是,事实上的情况:线下和线上交流两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补”。
比如,微信朋友圈里都是见过面的朋友,刚开始会与一个人在微信里交流,接下来就是面对面的讨论更有效率。如在人力资源领域,面试是很重要的招聘途径,这不是打电话所能替代的。
线上的交流实际上会产生更多的线下交流的需求,信息技术只是节省了与某个特定朋友见面的次数,却可能催生了与更多人见面的需要。
人类不断对精神生活体验的追求
人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消费当中越来越多的比重是网络满足不了的,包括听音乐会、看戏和画展,包括所有体验经济,即使和朋友喝咖啡这样的消费也只有在特定的咖啡馆环境中才比较方便进行。
市中心不可替代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老建筑和街道所带来的体验。你坐在那里喝咖啡的时候付的钱只有少部分是咖啡的价格,绝大部分实际上是在购买那个“体验”。
人越有钱越会购买“体验”,吃饭穿衣的需求都会趋于饱和,而体验经济的消费是不断提高的。
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是,“消费型城市”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
永远不要忘记,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费更加需要见面和体验。
你将更多地去看话剧和电影,减少在家里看电视和碟片的时间;你也更多地出席化装舞会,更多地去健身房,更少在家里和朋友网上聊天。
一个人一天就24个小时,当在线的活动可以取代一部分线下活动时,节省出来的时间恰恰可以从事更多无法被网络取代的线下活动。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组织不断出现,像各种大小的读书会、商学院、写作班、驴友圈等社群组织是层出不群,达到了前所未来的高峰。
这其中的道理,就和当初电话的产生并没有让大城市消亡一样。
如果我说的是错的,那么,你就不会看到那么多人愿意花很多钱,下班以后带着疲惫的身躯赶到商学院的课堂里去上课,而不是在网上看教授的视频;
如果我说的是错的,你也就不会看到,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往大城市搬迁,并且还要花很贵的房租,住在大城市的市中心。这些人并不傻,恰恰相反,他们是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人。
越是发达的国家,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比重越高。
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不要天真地认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会终止。
且不说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刚刚超过50%的阶段,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的水平已达到了80%,人们仍然在不断向大城市集聚。
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扩大,而不是缩小。
更重要的是,这些国际大都市的长大,不是因为外国移民的到来,而是因为大都市人口在本国人口当中所占的比重在提高。
比如说日本,日本的全国人口在下降,而东京都和东京圈的人口却在上升。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要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
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仍然愿意居住在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核心区。这样,既能满足在工作中需要的信息交流,也能满足收入水平提高了以后对于生活品质和多样性的需要。
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做着什么样的工作
为了让自己更优秀,为了让自己不后悔
为了实现梦想
即使是蜗居在大城市又如何
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切辛苦与泪水都是值得的
谁不是在陌生的城市
过着拼了命且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