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一举南下,欲完成统一大业,然而却兵败赤壁,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曹操兵败赤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一场大规模的瘟疫,极大地削弱了曹军的战斗力。对此,《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均有提及。
据《三国志·魏志·武帝操》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自倾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火烧赤壁后)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迫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引军北还。”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对孙权献策:“操舍鞍马,使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至战斗将打响之时,果然曹军中的疫情已经蔓延开来,“时曹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由于曹军中瘟疫蔓延,导致初战不利,退回长江以北。
其实,在赤壁之战中,除曹军受到瘟疫的影响外,孙吴军队也未能幸免。在赤壁之战中,为联通蜀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鲁肃,同样于建安二十二年病故,时年46岁。三年后,鲁肃的接班人、一直病痛缠身的东吴名将吕蒙和他的战友蒋钦、孙皎携手因病步入黄泉。虽然史籍中并未明确指明他们三人的病因,但是由于此时暴发于曹魏的“丁酉大疫”正在肆虐,曹操南征又将疫情带入了孙吴之地,这三位名士之死或许也与这场疫情有关。又过了两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于陆逊,此时曹丕欲趁机取利,派兵南下,不料“是月大疫”,“大司马曹仁薨”,魏军只好全面撤退。
当时在曹营中暴发的是什么传染病呢,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学者分析,在赤壁之战之前300多年,赤壁一带就有血吸虫病广泛流行,血吸虫的易感群体为青壮年的农民、渔民,而且往往呈急性发作,危害十分严重。曹军将士是北方人,来自非血吸虫病疫区,更容易被感染。
另据史书记载,在赤壁之战后第九年,即建安二十二年(217),华夏大地上还曾暴发过一场“丁酉大疫”。“丁酉大疫”起于曹魏,后大范围蔓延,给曹魏政权造成人才损失。“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在随曹操南征孙权北还途中因病去世,根据去世时间及行进路线推断,王粲很大可能是感染这场疫情而亡。其后,“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场、刘桢四人也因瘟疫而死。当时,曹植曾作《说疫气》有记载:“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足见当时疫情之凶猛。
有关秦汉时期疫灾情况,秦朝没有疫灾记录,两汉时期的疾疫约有52次记录,平均约8年有1次疫灾记录。其中,西汉为15次,平均约15年有1次记录;东汉为37次,平均约5年有1次疫灾记录。秦汉时期有疫情的年份50个,主要集中在光武时期和桓、灵、献时期,即东汉王朝初期与后期。从疫灾发生的地区来说,司隶(古时指长安、洛阳)和扬州是疫灾高发地区。
秦汉时期疫灾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其中与人口分布有关。人口稠密地区是疫灾的多发区,人口的密度大是疫灾发生的条件之一。东汉时期的京师洛阳疫灾年份最多,这与洛阳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关系密切。另外,军队征战时军营内人口密度大,也给疾疫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即所谓“转相染易”,使得疾疫的传播更加容易。同时,疫灾发生也与南方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南方的扬州、荆州都是疫灾高发区,仅扬州的会稽郡就发生过四次极其严重的特大疫灾,人口死亡率极高。还有,疫灾与地震、水、旱等灾害相伴发生。公元前48年,“关东大水,郡国十一饥,疫尤甚”。公元前142年,“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景帝后元元年(前143),“五月丙戌…地大动,铃铃然,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秦汉时期,人们对疫灾产生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主要信奉鬼神为祟说,阴阳五行失序说和灾异天谴说。就连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仲景,竟然也认为疫灾的发生是因为对天的祭祀做得不够周到,更不用说其他人了。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汉代普遍采取了诸如祈禳、修德等一些作用不大的所谓救灾措施。汉代这类措施在国家救灾中占据主要地位,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当然,秦汉时期的统治者也采取过一些有效的防疫措施。如巡医致药赐棺钱。朝廷派官员巡视疫灾发生地区,派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医治,并对死者家属赐棺钱以助收葬。朝廷把得了疫病的人安置到馆邸里,派医生诊治并免费提供药物。对于死难者由政府给予其家属一定数目的救济金、安葬费,有的还给予棺木。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朝廷诏书中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安帝元初六年(119)夏四月,“会稽大疫,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赐棺木,除田租、口赋。”
总而言之,应该说秦汉时期朝廷还是重视疫灾问题的,并形成了相应的防疫制度。抛开其中由于时代局限性而掺杂的迷信内容,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防疫效果。当然,秦汉防疫体制存在弊端和不足。从主观上讲,救灾指导思想的不科学性。救灾过程中巫术迷信盛行,人力救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以致人为地延误防疫进程,扩大了疫灾的破坏程度。从客观上讲,国家经济财政水平低,一旦遇到大的疫灾,政府财政总是捉襟见肘,无法解决疫灾产生的死亡、流民、动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形成威胁政权的隐患。纵观中国古代史,有很多战争与瘟疫有关。就以两汉三国时期为例,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65年的471年中,与战争有关的疫病流行16次。古代战争频繁,瘟疫不断。瘟疫以极强的传播效率,极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给人类心理造成巨大恐惧,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当瘟疫遇到战争时,其传播速度就会加快,扩大和加深瘟疫的后果。当战争遇到瘟疫,瘟疫就会延缓或阻止战争的发展、加速战争的进程、改变战争的结局甚至成为战争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