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多久以前,住校生活密不透风,冷不丁的一堂语文课,语文老师打开PPT,杨绛先生的照片赫然出现,而且是灰白的。我一惊,看到下面的括号中,“~”后多了个日期。2016年5月25日。
这一惊非同小可。对于杨绛先生,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长寿;这一去,使我的内心若有所失。一位绝对算得上是传奇的人物,画上了句号,对我来说是无比震撼的。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著作之一。人们对于杨绛,想到的大约是“钱钟书的妻子”、“《唐·吉诃德》的翻译者”。但在这本书里,杨绛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绝无这些浮华的辞藻,只是一位赤裸裸的母亲与妻子,一位单纯的“我们仨”中的一员。
本书分为三部,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从题目就能看出,书中是以杨绛、钱钟书夫妇与他们的女儿钱瑗的故事为主线,他们如何从一对情侣到一个美满的大家庭,再到渐渐地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杨绛先生晚年时对他们的回忆。
杨绛先生在书中如数家珍一般回忆着“我们仨”的各种趣事。这些故事我们读来有的欢乐,有的温馨,有的辛酸,有的沉重,仿佛杨绛先生在书中灌注了这么多年来自己对“我们仨”的全部感情。但是从杨绛先生各种语言的背后,我却能感受到杨绛先生平淡、沉稳,像水一般透明单纯的感情。那不是哀伤,那只是一种淡淡的感情,就像我们天天与自己的家人见面一样的熟悉感情。对于生死,“走到人生边上”的她早已看淡,对于昔日美好的家庭,她又怎么会一直追思不放?但是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杨绛先生能做的,就是或在心里,或在梦中隔着时空与他们相见;相见得多了,也就与我们一样,不再急切地思念。
2016年5月25日的那一刻,引出了网络上一片“杨绛热”。杨绛先生一生低调朴素,但却在去世这一刻“功亏一篑”。对于名人的逝世,一群人不表示哀悼,却闹翻了天,恶语相向,把对杨绛先生的尊重放到了哪里?杨绛先生的去世究竟是他们口中打嘴仗的依靠,还是应该引起的对一位伟大女性的尊重?
好在杨绛先生也许不会再注意这些,她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准确地说是进入了人生的下一阶段。她与家庭中间那道时空的墙被打破了,杨绛先生终于如愿以偿,永远地、永远地与她的丈夫女儿待在了一起。这样的死亡,不如说是超脱。她的精神从未死亡,因为她不是要名垂青史,而是要与家人待在一起。有人害怕被遗忘,而她不,或许,正好相反。
在杨绛先生的世界里,哪里会有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