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月,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说最近遇到休息时,总有各种安排,不是被同事叫出去聚餐,就是被朋友约出去观影,感觉自己没有真正的休息时间。但一旦真的休息在家,拿起之前未看完的书册继续阅读时,总是心不在焉,无法投入,毫无效率,无法重新回到之前持续看书学习的状态。
我对她说:你这是转换损耗过度,才会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若不及时止损,对个人学习成长会造成较大影响,可以尝试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改进:
1,下次,有人提出邀约,婉言拒绝。即使自己那天的确无事可做,也不要出门玩乐,守住自己的时间。
2,自己在家中时,如果觉得没有心思看书或看不进去,那就先不要看,去看些节奏舒缓,剧情不太激烈的影片,从社交疲劳中,进入恢复期,从而逐渐调整对看书的情绪,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像我这位朋友的情况很普遍:起初,她被人叫出去玩乐,觉得不碍事,但不断地被叫出去,就会玩乐过度,无法回归正常学习节奏,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转换损耗已经居高不下。
02
那什么是“转换损耗”?
认知心理学家们发现,当人们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时后,执行任务B的表现要比非转换条件下执行任务B的表现明显差很多,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
转换损耗主要由两种原因造成:
1,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会对任务B造成干扰。
2,执行任务B时,需要对B进行认知重构,重新回忆B的信息,这个重构要需要一定时间。
一般人们旅行归来或者玩乐过度,很难迅速恢复到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节奏中,也是因为“转换损耗”的关系,若是没有处理好,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今年1月,我去厦门游玩了4天,其间没有看书学习,待归来后,想重新投入到日常的看书学习中,却发现即使坐在书桌前也很难投入其中,处于一种心不在焉,无法专心的状态。之后费了一段时间才逐渐回归常规的学习节奏,但其间造成的转换损耗,成本就比较高,浪费了一定的宝贵时间。
对我而言,虽然看书学习是主要的、必须的,但适当的娱乐放松、旅行散心,也是日常生活的调剂,但该如何降低其对学习的影响,减少转换损耗呢?
上月,我乘高铁去了今年旅行清单中的第二站:北京,同样也是游玩4天,但是这次归来后,却没有之前厦门归来后无法投入学习的情况,因为这次我调整了策略。
白天游玩全情投入,夜晚回到酒店,洗漱完毕,坐在床头,完成写作打卡和听书一本。来回的高铁上,听了5本书,看完1本书。
这样做,输入量和专注度虽没有在家时那么高,但至少保持着一定的学习密度和节奏感,不至于完全趋零。这样在旅行归来后,只是身体觉得劳累些,但心绪依然能安静下来看书,回归正常的学习状态进入心流,从而降低转换损耗。
03
除了玩乐会对我们的学习造成转换损耗,平时最为常见的就是日常工作中的多任务带来的转换损耗。
当你在专心做PPT或Excel时,突然上司一个电话需要你来处理一件急事,或者下属找你问询工作,当你处理完那些事件,回过头重新继续之前的文档写作时,状态明显不如之前。
虽然这样的情况无法避免,却会造成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情绪下降的影响。
那么该如何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呢?
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作者卡尔·纽波特博士把工作分为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此类工作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是指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产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书中提及4种工作模式,其中双峰工作模式,我认为无论对日常工作还是平日休息时的自我学习提升,都较为适用。
双峰模式是指把时间分为两块,分别用于深度工作和其他事务性的浮浅工作。
如果条件许可,工作内容可以自行制定安排的话,那么可以把需要投入专注力和精力的工作,归入深度工作时间,这段时间内采取“请勿打扰”的工作模式。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则统一纳入浮浅工作,集中一段时间来处理,如此一来,工作效率也会大幅提升。
若是平日的工作内容大多为常规性的事务类型,自己无法随意安排工作内容和时间,那么可以在非日常工作时间使用双峰工作模式,比如下班后休息时。
我认为,真正成就一个人的,不是工作时间,而是闲暇时间。利用好下班后和休息日的空余时间,使用双峰工作模式,做些重要非紧急的事,才能真正有所成长。
比如休息在家时,我把一天需要完成的事项按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来分类罗列清单:
深度工作:看书,写作,学习在线课程
浮浅工作:听英文节目,看纪录片,整理房间等
在进行看书写作这样的深度工作时,把一切干扰源屏蔽,这样才能达到高度专注,从而完全投入其中,认知能力才可以发挥出来。
而在深度工作后,会有一定的认知疲劳,此时做些浮浅工作,听听英文节目,适当做些舒展运动,作为一种调节。
04
无论是不同工作内容间的任务转换,还是休息和工作的状态转变,都会导致转换损耗。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减少这类损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不是任其损耗。
我们需要适当玩乐,但一定不能过度。毕竟玩乐只是工作生活间歇的调味料、甜点心,而非主食。分清主次和轻重,才能掌控好生活。
希望我的实践方法论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