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作业第二天一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谈谈对“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理解。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中庸》里说的未发,是一颗没有物欲遮蔽的心,像一面明镜一样,可以正确的投射万物,这样对事务就可以有最正确的认识,也可以注意到事务的细微变化,做到明察秋毫,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影响事物发展的各个要素。对于这个状态我也想象不出来,大概就是无我的境界吧,这是下面几句的基础。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心从未发,到遇到事物开始有喜怒哀乐意念,这个意念决定着人下一步的行动,当然这个喜怒哀乐,也是从在无善无恶的基础上发出来的,是以天理为准绳的,不能有一丝私欲左右意念,如果有了私欲左右,那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就会有可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善当做恶,把恶当做善,这样的话,会一片混乱,谬误很多,所以说,第一句是最高的境界。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心学的最核心的宗旨,至于致良知的最高境界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无我的状态,做到人、事合一,完全把自己的私欲忘掉,也就是把自己忘掉,把自己融入事情中,这样会尽物之性,把事情做到至善要做到这些,只能从事上磨,这个良知发之父母便是至孝,发之兄弟便是至悌,发之君,便是至忠,以此类推,现在我读书,发之读书是什么呢,发之敌人又是什么呢?在任何事上心中都念念良知,把良知这个根培养好,那么做任何事情,都会做到至善,有时候,自己不敢相信这件事我能做到这么好,我这么做,怎么就是最对的呢!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要心存良知,自然就可以为善去恶,这也就是知行合一了,心存良知,那行就是条件反射一般做到了,这样人就可以朝着建设性的路上走了,并不是在破坏性的路上走。当然理论很多时候说的都比较绝对化,这就看个人的悟性了,比如在一个花池里,你要看花,那杂草就是恶的,自然可以除去;但是我要是看草呢?那花也是恶的了,这个看字就是个单纯的“看”吗,王阳明的学问被称为光明之学,可能就是因为他学问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心里充满阳光,充满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思想,剔除邪恶,维护正义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仅记录自己2017.6.15这段时间看这本书的见解,每段感悟都是因紧接着下面标出的原文有感而发的,感言部分仅代表...
    何燕心理咨询师讲师阅读 3,479评论 0 5
  • P19 此路不通,掉头再寻找另外的路,绝不会在一条路上走到黑。 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
    Sylvia_素素阅读 5,231评论 0 0
  • 2017-06-02 华杉 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我们都要格! 【以下黄以方录。 黄以方问:“‘博学于...
    郁萍阅读 3,866评论 0 2
  • 似乎是一道坚实宽原的城墙 在倾刻间突然倒塌 似乎是午后的太阳 突然间被乌云遮拦 母亲啊 你是我爱的光亮 而倾刻...
    湘中布衣秀才阅读 281评论 0 0
  • 1、 下班回到家,孩子和孩子他爸依偎躺在软软的布艺沙发上。 孩子爸爸:“刚才本来留了两块饼干给你的喔,可是被小毕同...
    米勒Li阅读 25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