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2018国培计划小学数学最后一次集中培训,聆听了许昌市刘忠伟老师的《认识小数》一课。真不愧是名师大咖,他的课没有花哨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展示,朴素中处处彰显对孩子的关注,只因他心中有“人”,真是一节与众不同的数学课。
梳理这节课的流程:
一、课前互动,熟悉学生。
“你们知道我来自哪里吗?”一个男生举手。“小伙子,好记性。”(之前教研员介绍过刘忠伟老师。)孩子们顿时觉得老师很亲切。课件出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生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教学生说想法:“我这样想……”一句句“小张同学”“小郭同学”……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
(对于陌生学生,刘老师一双慧眼和亲切的称谓,瞬间拉近师生距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导入
1.板书“数”字,问:“你们认识过哪些数?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整数,分数
2.玩微信抢红包游戏。
(复习“数”,为下文学习小数时将分数与小数建立联系,做好了铺垫。抢红包游戏让学生情绪顿时高涨。)
三、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红包——5元5角5分,“你能用其他方法表示出这个数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写。答案有多种:5.5.5 5.55 5.55元老师让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
(刘老师创设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情景,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呈现新知前先让学生自己写想法,并在 纠错中使学生实现对新知识的感知。这一方法刘老师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2.出示了一个拼手气红包,3个共16元,打开后:圆圆,3.07元 玲玲,12.12元 芳芳,0.81元,“他们分别抢到了多少钱呢?你能读出来吗?”这是教小数的读法。
(刘老师设计的这三个红包金额是有特点的,12.12元有学生读错,在纠错中告知小数的读法。这样,知识传授因有特点,而使学生印象深刻。)
3.出示平均红包,10个共1元,“每个是几元呢?”问题:“尝试画一幅图表示出1元,并在所画的图中找出1角。”画完后让学生自己讲一讲。老师提炼:1角是1元的1/10,就是1/10元,还可以写成0.1元。
自己任选几角写一写。
单位换成1米怎样写。
出示1( ),你还可以用什么单位呢?
(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单位不同。)
没有单位怎样表示呢?
除了1和2之间的一位小数,还有没有更大的小数呢?学生说一说。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至此,时机成熟,老师说出了小数的描述性概念。
(以上环节,刘老师将小数和分数的关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推进。通过观察找不同,举三反一。再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将知识迁移——由元到米、吨等不同单位的迁移,由小的数到大的数的迁移。学生有了这个经历的过程,才会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
四、课后留下思考题
我的听后反思:
1、数学课怎样导入和创设情景?我认为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要为下文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整节课只有贯穿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应用于生活。
2、是先教后练,还是先猜想后教?可能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方法。这节课中,刘老师反复让学生先尝试解决问题,再在出现的错误问题中,通过分析,呈现出新知识。在举三反一中构建出数学模型,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再举一反三,利用数学模型回归到生活,解决生活问题。我认为这一点是本节课的亮点。
3、数学课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数学老师的任务之一。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一句话说完整,不要接着老师的话说。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晰完整的表达,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表现。所以数学课上,答案不重要,说出过程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