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的月光,与千年前一样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约公元713-741年)的一个春夜,扬州曲江畔,一位青衫文人正独自徘徊。月光如水,洒在他清瘦的身形上。他约莫三十五六年纪,面容清瘦,眉宇间带着文人特有的忧思与敏感。一双深邃的眼眸映着粼粼江面,时而明亮如星,时而朦胧如雾。他叫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

史书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旧唐书》中仅在《贺知章传》附带提及。今夜,他心中涌动着复杂的心绪——既有对仕途坎坷的惆怅,又有对人生际遇的深思。月光照在他略显疲惫的脸上,勾勒出几分落寞,几分孤高。

在那个时代,他或许也曾怀抱济世之志,却如无数文人一样,在科举与仕途间辗转浮沉。这个夜晚,也许他刚刚经历了一场落第之痛,也许他正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也许他只是被这无边春色触动,难以入眠。

内心既震撼又迷茫。自然如此壮美永恒,而人生却这般短暂渺小。他的手指无意识地轻抚着腰间玉佩,这是离京时好友相赠的信物,此刻却更添几分孤寂。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滟滟波光随波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他望着眼前的景致,内心既震撼又迷茫。自然如此壮美永恒,而人生却这般短暂渺小。他的手指无意识地轻抚着腰间玉佩,这是离京时好友相赠的信物,此刻却更添几分孤寂。这位吴中才子,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开始描绘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他脱口吟出这石破天惊的一问。这不是矫饰的文字游戏,而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天地间最真诚的叩问。那个夜晚,没有读者期待他的诗作,没有皇帝等待他的谏言,只有一个失意文人对着一江春水、一轮孤月,问出了人类永恒的困惑。这首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却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闻一多先生后来盛赞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清末王闿运评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

千年后的一个冬夜,我在北京的一间出租屋里,正为第二天的工作汇报焦头烂额。电脑屏幕的光刺得眼睛生疼,修改了无数次的PPT依然不尽人意。凌晨两点,我终于关掉电脑,走到窗前想要透口气。

就在推开窗的瞬间,我愣住了。

一轮明月高悬空中,清辉洒在积雪的屋顶上,整个世界安静得只剩下月光流动的声音。莫名地,那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浮上心头。

突然之间,我好像穿越了千年,看到了那个在江边徘徊的张若虚。我明白了,他问的不是月亮,而是每一个在命运中浮沉的人都会有的迷茫——我是谁?我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我的痛苦与喜悦,究竟有什么意义?

那个失意的唐代诗人不会知道,千年后会有一个人在他的诗句里找到慰藉。但他一定知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听懂他的心声。他的诗作在唐代似乎没有诗集传世,从唐至元几乎无人所重,直到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此诗,其命运才开始扭转。

最动人的是,张若虚在问出这个终极之问后,并没有陷入虚无,而是给出了温暖的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他看到了人类的永恒不在于个体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情感的传承和延续。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去年春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到扬州。站在修复的曲江边,我努力寻找张若虚当年的视角。游客熙攘,拍照喧哗,早已不是当年的静谧春夜。

正当我有些失望时,一位划船的老船夫悠悠地唱起当地小调,不成调的歌词里竟有一句“春江花月夜”。我顿时泪流满面。

原来,诗句真的可以穿越千年。它变成船歌,变成童谣,变成每个中国人在望月时心头浮现的那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这首诗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最早收录其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但如今已成为千古绝唱,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今夜的月光,真的与千年前一样。而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也依然在等待每一个望月的人,给出自己的答案。张若虚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枕边随想】

• 你生命中有没有这样一个被诗句照亮的瞬间?就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历经千年沉寂,却在某个时刻照进你的心灵,让你感到与古人共鸣,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 如果能够穿越时空,你最想和哪位诗人共享一轮明月?是想与张若虚探讨那“江畔何人初见月”的永恒之问,还是与其他诗人共抒情怀?在这月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对话?

(请在段评或章评,标记这个让你心动的夜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