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天的预期安排:在单位把手上的事情尽量推进,娃在家由爷爷奶奶带,晚上加班尽量8、9点以前到家哄睡,如果不能赶上哄睡,看娃能否自己入睡或者困了爷爷奶奶能否哄睡,可以接受哭一会,不能一直哭。
实际情况:上午评审完,发现项目进度延后一天,另外需要协调的事情还没搞清楚,下午扔下同事们布置现场,自己继续干活,一直到吃饭点。食堂晚餐安排得很丰盛,有牛肉丁炒羊排蒸桂鱼芝士焗虾,还有蛋糕甜点鸡汤丰收菜,有点酒店自助餐厅的水平。同事们自己又另外凑了经费,买了很多零食水果和蛋糕,还布置了跨年气球墙。通过监控看到娃在家继续每天爷爷奶奶哄娃的模式,打了视频过去,虽然没能和娃分享美食有点遗憾,也还好,接下来就等领导来,欢送领导之后我就火速闪人,完美~
8点半,领导还没来,我有点慌了
9点半,看监控娃已经开始哼唧了,这时让集合,好!总算要来了
10点,怎么还没到,娃已经开始大哭,我这时想走,又没有顺风车
10点20,还没来,我先走了,在路上的时候,爸爸发信息来说,娃已经睡,如果我想见领导可以继续等……我心里有点难过
回到家刚换好衣服洗完手,娃睡醒一觉开始找奶,正好赶上
后来看消息,领导10点50才来,如果我等到最后,回家得11点半了。
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之中,想干完工作和过节放松之间的矛盾,工作上政治要求和早点回家带娃之间的矛盾。
没有处理好这些矛盾之间的平衡让我很懊恼,今天上面几件事都没做到预期,既没有赶上工作进度,又没有得到节日放松休闲,既没有等到领导来完成政治任务,又没有赶上哄睡让娃还哭着睡着。
预期-行动-结果,结果让人不满意,是预期计划没做好,还是行动没有按照预期计划执行?有时候做了预期,按照预期执行了反而又觉得后悔怎么破?比如看着同事布置的新年快乐的气球墙,之前想我才不要在这里打卡,好low,事后手机里没有一张照片又后悔。
对某个预期孤注一掷时,比如我一定要把工作搞好搞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时,很容易懊悔当初的固执。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经验教训,一是不要自己闷头想,多请教多交流,不要想着我自己想的很成熟了再找人讨论,显得自己很专业,不要在乎面子上的东西,有一定的思考,不浪费彼此时间的请教是愉快的。如果达到了预期,也可能懊悔,因为顾此可能失彼,而人都偏好组合产品。
记得大学有一次和传道的朋友玩游戏,大概是愿意花多少钱达到什么目标,我倾我所有希望能力变强还是什么?这种做法很像我一直以来的想法,要好好读书学习脱离农村。其他朋友都佩服我目标明确,而我意识到我自己习惯了孤注一掷。
现在渐渐明白,人还是要中庸一些,平衡一些,不要走极端,不要有短板或缺失。过节还是要有点气氛和仪式感,工作不能太差也不用不眠不休茶饭不思,娃要陪伴,在这之中寻找自我的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