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Jan 2016
这么快2016的第一个月就结束了,我顺利的拿到了续签,谢天谢地。
我满20岁的时候,喜大普奔的宣告自己进入了奔三的行列。这真真来到了奔三的时节,却连日记里都不想写下年龄了。
最近我在看关关雎鸠,王刚的小说。很久没有看这种文字性非常强的作品,我读得书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专业术语形容。就是那种说很多细腻拗口的话,情绪感觉都用奇妙而贴切新颖的比喻描写,让人觉得通篇背诵的话一定能提高自己文字能力的书。现在的故事都是非常好读的,不是段子手当不了畅销作家,一些易于引用的段子加上动人的故事情节,比如张嘉佳,比如大冰,我很喜欢看他们写的东西,能一下午不抬头看完一本书。节奏掌握得好,高潮催人泪下,结局意犹未尽。
读这样的书就不行,总是觉得心里压抑,不时要站起来走一圈,深深的呼吸几口。读廖一梅也是这样的感觉。约翰密尔的理论中的更高级的快乐(higher-order pleasures )需要被教育才能感受得到,还有一些受到更高赞誉的书籍,我也看得辛苦,但那种辛苦是出于不理解,无法感同身受。努力沉静下来去想象去感受而脑力枯竭的累,比如百年孤独。王刚和廖一梅让我觉得不安,被看穿。
他们的故事里总是有一种文人自扰的反省。那种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失败和无能的愤怒。就像王刚引用的台词:
论气魄,到底哪一个更高超呢?是忍受命运无情的肆虐,任凭它投来的飞箭流石…… 还是面对无情的苦海,敢挺身而起,用反抗去扫去烦恼……
我也有这样的焦虑,并且在这两年变得越来越深。
再年轻一点时候,我的生活是很轻松简单的,光鲜亮丽,任性妄为。但我是一个说说看的完美主义者,行动力总是在找到一个完美的开场之前就耗竭了。我贪图享受。其实个人来讲,我并不认为贪图享受是缺点,相反,这种贪图可能是进步的动机。但该死的是,我不仅贪图物质享受,我也贪图精神享受。
一方面,我和一些朋友逛街买名牌,去昂贵的餐厅装逼。然后在她们花费精力维持经营自己的交际圈,努力变得更美更有风格,为将来的快速积累财富打下良好的基础的时候,我整日整夜蓬头垢面的宅在家里,不回信息,看六七十年代的老电影,读书,兴起查阅一个偶然接触到的概念。
另一方面,我和另一些朋友去看展览,讨论哲学与艺术。然后当她们在家里、工作室钻研某种画法的技巧,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想办法用作品体现出来的时候,我在Party上喝醉,沉浸在谈恋爱的苦恼中,或者一个电脑游戏的漩涡里。
就是这样,我一事无成。
一直活在中间,living in between,别人都朝自己的方向前进,我还在焦虑。无法做出选择,因为不愿意承受失去。我感到既恐慌又绝望……
我用四分之一的时间工作,四分之一的时间振奋起来追求精神上的higher pleasure,剩下一半的时间用来焦虑。无法决定到底是应该专心的经营自己的物质生活,还是沉静下来十年磨一剑,阅读写作学习。我想多少还是因为天份不足,才无法决定,但放弃,又好像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