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就洗个澡,小妞愣是嚎着来来回回折腾了一个多小时!
本来洗完澡了,小妞挺开心地披着浴巾就出来了。可是那个门把手有点不开眼,撞了她的头,不是很重,但却引爆了哭闹开关。
“我还要洗澡⋯⋯”
“不是刚洗完吗?你看小手都泡皱了⋯⋯”
“我还要洗⋯⋯”
不管你说什么,她都是这一句。
此处省略8000字,只说小妞层出不穷的要求:
“妈妈抱着洗⋯⋯”
我刚洗完穿好睡衣啊!
“不用浴巾擦⋯⋯用纸⋯⋯”
洗完澡用卫生纸擦?谁教你的?老母亲我活到这把年纪也没听说过啊!
豁出去了,陪着你作!
既然你要用纸,那就自己撕吧。
可是很不幸,纸没拽下来,却被她从中间撕成了两半。
瞬间,她又有了新要求:“修修⋯⋯修修⋯⋯”
这要怎么修?愁死你娘了⋯⋯
她爸爸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浴室外“嘭嘭”砸门。
越是这样,小妞音量越大,撕心裂肺,让她爸爸觉得我要谋害她。
全程哭闹,魔音入耳,我差点把她扔马桶冲走啊!
小妞被爸爸抱出去之后,我浑身湿哒哒,大脑一片空白,一个人留在浴室里,使劲用凉水喷自己的脸⋯⋯
我们都在习惯性地劝孩子不要哭
冷静下来之后,我发现,每次小妞哭,我们都在习惯性地劝她不要哭:
奶奶:别哭了,不哭奶奶给你⋯⋯(不哭就满足)。
爸爸:别哭了,再哭爸爸生气了!
妈妈:宝贝,能不能不哭了,你哭的时候妈妈也好难过⋯⋯
因为她一哭,我们的情绪警报器就都被拉响了。
这意味着我要打乱所有的节奏,来安抚她。
工作一边去吧,睡眠一边去吧,刚上了一半的大号也一边去吧!
可是,我停下一切来安抚她,她的哭闹却丝毫不会消减。经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
我永远不知道怎样她才能不哭,怎样她又会被惹毛,只能就着眼泪在心底唱:茫茫人海狂风暴雨⋯⋯
说真的,这种不见天日的哭闹会像硫酸一样腐蚀我养育的信心。
所以,潜意识里,我很怕孩子哭。
孩子为什么动不动就哭?
对脑科学的了解让我知道,孩子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理智脑要到20岁以后才完全成熟,当下也是幼主(理智脑)管束不了跋扈的权臣(情绪脑)。
她很可能也不想哭,但情绪脑不受控制,只能想起一出儿是一出儿。
而且,“洗澡事件”是在小妞又困(没午睡),又饿(想先给她洗澡后吃饭),又心情不佳(被门把手撞了)的情况下爆发的。
在生理 + 心理双重坍塌的情况下,她只能机械地、执拗地听凭情绪出来兴风作浪。
想到这一层,我觉得孩子也蛮可怜的,胸中的怒火顿时消散大半。
同时也意识到,只要孩子生理上没问题,她不困不饿,也没有磕着碰着,她是不会如此蛮不讲理的。
翻看了很多资料之后,我也了解到——理智脑的发展,需要情绪脑的支持。
也就是说,想发展孩子的理智脑,根本就绕不开情绪脑。
根据科学家 Damasio 提出的躯体标记假说(the 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我们的理智脑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包括记忆、注意、权衡等,都和我们的情绪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理智脑需要情绪脑才能够理智起来。
要让孩子掌控情绪,最需要做的,就是要刺激孩子情绪脑和理智脑之间的联结,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发展他们的理性。
孩子哭闹,正是培养情绪力的好时机
所以,情绪的问题,还是要回到情绪上来。
只不过,作为成人,我们可以补足孩子不够理智的那一块,让我们的理智层层渗透到孩子的情绪里。
要怎么做呢?
情绪宣泄:哭很重要,而且相当有用
孩子玩具坏了,被小朋友抢了玩具了,对大人来说不值一提,但在孩子眼中却是天大的事。
这里我重点强调:不要一上来就不让孩子哭!
哭很重要!哭相当有用!不让孩子哭,等于蓄积起一座小火山。一旦爆发,后果更严重。
影视剧中常有这样的桥段,一个人大哭之前一般会大喊一声:哎呀,我的老天爷啊!
孩子不会这样的开场白,但他同样需要情绪宣泄。
他哭闹中分外响亮的第一声,跟这句“哎呀,我的老天爷啊!”异曲同工。
这个时候,孩子满心宣泄,表现出来的就是哭哭哭!
我通常的做法是抱紧她,给她情感支持,让她觉得我可以依靠。因为我发现,越是哭得厉害,小妞越是牢牢挂在我身上。
我会抚摸她的头或背,平静地说:“宝贝,想哭就哭吧,哭一哭会舒服⋯⋯”
她趴在我肩膀上痛痛快快哭几声,就会睁开眼睛边哭边听边观察了。
我的体会是,看见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你才能帮他尽快平复情绪。
情绪表达:说出来,赶走它
哭过之后,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孩子从宣泄行为中拉出来,进入情绪表达,交流想法的环节。
我小时候有一次挨了训,吃不下饭,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把米粒撒在地上,愣愣地等蚂蚁来搬。
爷爷走过来,蹲下身,跟我一起看蚂蚁搬饭。
饭粒都被蚂蚁搬走了,爷爷摸着我的头说:“看,不开心的事情都被蚂蚁搬走了!现在轻松了吧?”
那种感觉特别奇妙,好像蚂蚁真的搬走了我所有的不开心。
我起身抖抖发麻的腿,冲爷爷会心一笑。
小妞现在才两岁多,还不善于表达情绪,我经常会就地取材,帮她描述、排解情绪。
在家里,我会让她把坏情绪画出来。
她会在纸上画一些奇怪的符号。问她画的是什么,她的话时常让我浮想联翩:
胆小的老鼠、一口吃掉一只大胖兔、猴子是个讨厌鬼⋯⋯
但通过这些画和话,我大概能知道她心里想些什么。
在外面,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我会跟她说,咱们挖个洞,把不开心埋起来吧?
然后哭闹就变成了挖坑的体力活,玩着玩着她就忘了本来是为啥哭了。
我们还会对着大海、天空喊:嗨,大海,我好伤心!
一开始是跟大海说话,慢慢变成比比谁的声音大。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了。
一般来说,孩子哭够了,情绪宣泄出来了,她内心才会长出内在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能帮孩子去对抗挫折。
结 语
虽然我做不到不生气,但还是忍不住提醒大家:我们根本没必要生孩子的气,孩子不是不懂事,而是他的大脑还没发育到那个阶段。
我们怪孩子不讲道理,就跟怪孩子为什么不能一出生就会自己吃饭走路一样,其实是我们不懂其中的道理。
孩子不是机器人,只要我们设定好程序,他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过程,给他耐心,并坚持用正确的方式帮他更好地成长。
请相信,你做事的方式会成为孩子的榜样,你的情绪力也会在孩子的行为中延续。
来源: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