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书记周祖翼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会议对“强党建、锻作风”方面提出了“三个着力”的指导意见。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一公里”。而形式主义现象的存在,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影响了基层工作的质效。各级部门应以会议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聚力为基层减负,让实干者轻装上阵。
要在“文山会海”上做“减法”。基层减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形式主义在基层仍有多种表现:文山会海“反复卷”,考核督查“走过场”、权责失衡“小马拉大车”等林林总总的形式主义,无论如何翻新与包装,说白了就是一个“虚”字。一方面要聚焦优化考核设置,以“考准考实”为导向,减少“表格台账”占比,增加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实绩指标权重,整合多头检查,推行“综合查一次”模式,从源头上推动考核制度“持续瘦身”;另一方面,要结合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建立工作,以“权责重构”为抓手,厘清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服务群众效能提供制度保障。
要在“实干主义”上做“加法”。形式主义之所以盛行,究其根源在于部分干部政绩观的错位、扭曲,“总开关”上出现了问题。他们热衷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抓落实时蜻蜓点水,搞调研时走马观花,不仅导致工作脱实就虚,也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归背道而驰。为基层减负,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把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要求,为纠治形式主义顽疾开一剂“精神良药”。要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理念,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等方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同时,要加强党性教育,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和诉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事。
要在“监督管理”上做“乘法”。整治形式主义,不仅要靠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更需要严格的监督问责机制作为保障,一抓到底、久久为功。既要瞄准“当下改”,坚持严字当头,纵向发挥“公检法司”联动优势,横向加强与巡察、审计等联动协作,通过明察暗访、督促整改、通报曝光等“组合拳”,确保把“应减之负”减下去;又要着眼“长久立”,着手建立常态化监管措施和长效机制,重点开展形式主义老问题、新现象专项整治,加强过程管理和“回头”督查。同时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完善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机制,让有为者有位,让实干者实惠,标本兼治做到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转变干部作风、巩固改革成效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