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当代的电影大都是导演给我们讲故事,那么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则是给我们构建出一个故事的框架,至于故事的走向,那就要靠观众自己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心里就有一千个萧红”。
《黄金时代》是一特立独行的电影,它用一种独特的结构开辟了一种新的人物传记的表现形式,虽然这种夹叙夹议的表现形式削弱了戏剧性的成分,但着实增加了人物的真实存在感,恍若隔着时空看见了女作家生命的闪亮。
一、间离,虚幻更显真实
影片《黄金时代》将对人的叙事架构在时间之上,集合了所有的灵魂,展开了一场对萧红的回忆。通过间离与在时间上剪辑的滞后,将萧红更加真实的展现在荧幕之上。
在影片的开始,黑白色影调的萧红以追悼的形式向观众讲述自己的生平,在那一刻,我们放佛进入了一个荒谬的境地,这个人是谁,是萧红,还是他的鬼魂,亦或只是一个扮演萧红的人罢了。这样的出场一下子让观众感到这是在扮演,扮演一段真实的历史,看似是在与观众互动,却起到了一种将观众拉到叙事之外的间离效果,但却增加了影片叙事的真实性。
在鲁迅第一次与萧红萧军见面时,首先出现的是一个聂绀弩采访的一个景深镜头,聂绀弩介绍的是当时的社会形态,但聂绀弩的身后是许广平等人在桌子前相互寒暄,是小红小军在鲁迅家吃饭的场景,但聂绀弩介绍完后,才是萧红小军赴约第一次见鲁迅先生,然后是第一次去家里吃饭,导演这样直接将人物的叙述架空于时间之上,时间和空间已经完全约束不了他们,聂绀弩以一个客观者的身份跨越时间讲述了事情发生的背景,又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的叙事,他这样的身份转换让观众更加清醒的从故事之中抽离,这种间离效果更让观众觉得荧幕人物的真实。甚至后边穿插的老年小军和端木洪亮的采访,有些纪录片的风格,但正式这种冷静和纪实风格,极大的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性,表现出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萧红。
二、尊重历史,讲述真实的萧红
影片极为尊重历史,尊重文学,他没有因他人的喜好而杜撰历史,反而将萧红的生平真真实实的表现出来,虽然会有些平淡,但绝不平庸,给人以真实的历史感。
在上海,萧红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转折,但也遇到了感情上的裂痕。感情上的裂痕正是萧军与萧红之间的感情出现了问题,也引得观众津津乐道,但是导演和编剧并没有表现出来,只是让白狼和罗峰以被采访者的口吻说因为没有历史记载,我们也无从得知。这样将虽然会让观众有失望之感,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没有就是没有,绝不因他人的喜好而编造萧红的历史。
在萧红即将去世的时候,端木与萧红争吵离开,骆宾基陪在萧红身边听萧红喃喃自语,在病床上遭遇炮击,手术台上自己签字,多次转院,回光返照喝汤,在这些情节里,无数的催人泪下的场景让我们觉得萧红即将离去,但导演始终没有这样安排,而是尊重历史,让萧红在第三次转院以后一个人死在了圣提士反临时医院,只是他一个人孤独的死去,并有任何的铺垫,虽然已知萧红会死的结局,却依旧让人觉得有些突然,亦或是死得太久让人麻木。正是这种平淡的讲述,让我们觉得萧红是一个真真正正活在世界的人物,而不是活在书上的一张照片。
三、多人叙事,展现人间的萧红
《黄金时代》通过萧红自己旁白式的叙述讲述自己的一生,同时又通过萧红友人的口述来还原萧红的生平,通过不同人提供的不同资料,让观众在心中勾勒出一个观众心中真实的萧红,来自人间的萧红。
在萧红与萧军分手并选择与端木蕻良在一起时,导演分别选用三个当事人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这件事情,弥补了一个人在讲述时的片面性,虽然三个人的讲述会减弱这件事的戏剧性,但却表现出小红的真实存在。同时导演还让各个与萧红接触过的人来叙述他们眼中的萧红,试图还原当时的历史,通过白朗、舒群、张秀珂等人对萧红的讲述和评价,使萧红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穿越时间与空间,让观众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也让每个人物与萧红的关系更加清晰,让观众更加直观明了的了解萧红,将一个真实的,符合其文字印象的萧红饱满的趁现在了观众眼前。
所谓的黄金时代,对当时以萧红为代表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是一个牢笼,是悲惨的,但对于他们这些作家来说,最困苦的时候可能就是创作欲望最强烈的时候,他们对热爱的事业高度追求,为了理想会赴汤蹈火,在他们生活最窘迫的时候,才正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许鞍华导演和李樯编剧通过间离、多人叙事等艺术手法,用支离破碎的故事为我们还原了萧红作为普通人的一生,力求给观众讲述一个真实的萧红,让我们更加接近那个迷一般的闪着光的女作家。